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东营基地试验田,4个白色“庞然大物”矗立在田野中,格外显眼。这是中国农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的农业迁飞性害虫智能化精准监测与阻控研究平台。这个高科技平台可以精准识别昆虫种类,获取其数量、高度、方向、速度等参数,从而实现对迁飞害虫的监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关系可持续发展,更事关粮食安全和生存安全。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就要擦亮“绿”的底色。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题中之义。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东营基地试验田,“4部雷达有规律地分散在田间,居中1部是相控阵雷达,分散在外围的3部是多极化雷达,它们组成‘雷达矩阵’,对经过的迁飞害虫进行精准监测。”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说。通过雷达精准监测,根据不同害虫光谱敏感性不同这一特点,研制特定光谱的高空诱虫灯,配合雷达监测数据将特定的害虫诱引到地面进行灭杀,从而实现对迁飞害虫的阻控。相关技术成果在山东全省域转化应用后,预计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底色,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其关键在于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用科技染绿田地,从而让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就要不断升级农业“芯片”。东营拥有盐碱地34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如何向盐碱地要粮,成为东营面临的重大难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也是盐碱地农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难点问题,所以,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就成为了我们亟待突破的方向。每年秋季,位于东营基地的“鲁丽”苹果试验园内,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娇艳欲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王传增说,盐碱地上打造现代果园,首先要解决土壤盐分问题。另外,通过果园生草、施生绿肥等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除了改善外部环境,挑选果苗也有讲究。“传统苹果树根系发达、树体高,每亩栽十几棵,进入丰产期晚,管理起来也耗费人力。园区采用矮化苹果树,每亩栽150至200棵,可以起到早果丰产的目的。”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盐碱地上长出的“鲁丽”苹果品质优良,好于其他地区,目前我国晚熟品种“富士系”苹果的栽培面积约占70%,早熟品种却很少。拿出其中20%的份额来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苹果品种,有利于促进苹果产业多样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就要强化人才赋能。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在人才。近年来,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一直是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的重点科研工作,去年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突破黄河三角洲”战略,成立黄三角研究院并首批派驻28名科研专家到黄河三角洲。今后,省农科院每年都将选派20名左右科研人员到黄三角研究院开展工作。这些高层次人才扎根田间地头,只为培育出更多新品种,为推动种业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努力,为“端牢中国粮食饭碗”贡献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让更多科技人才在泥土中扎根,乡村振兴才能跑出加速度。我们要引导科技人才充分激发自身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农村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而振兴乡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进步与技术变革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动力。面向未来,我们应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农业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不断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徐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