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高校。
奋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的东营,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办本科——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这一刻,举城欢腾。抑制不住欣喜的东营人,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校园设施较为老旧,立刻拿出专项资金维修改造,仅市财政投资就达到4.26亿元;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主动将学院人才纳入市人才体系,支持学院引进国家特聘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庄庆发等高层次人才156人;学生培养需实践场所,各路企业纷纷响应,为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余个……聚焦学院所需,东营人有一分力出一分力,誓要让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快速成长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东营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同心同向,换来了校园环境的大幅改善、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在2022年山东省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中,学院排17所同类高校第6位,较2021年上升了整整11个位次,正后来居上、奋勇向前。
关键词一:坚定不移
东营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信念与决心坚定不移!
从学院获批转设,到正式揭牌,再到如今的日新月异,两年多时间里,记者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话语。
言为心声,行随心动。高度重视学院建设发展的东营,始终把学院的事放在心上,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各分管领导盯上靠上帮扶支持,切实突破了一批制约学院发展的难题,支持学院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学院的建设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2021年3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设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通知》,明确学院办学属性后,东营市迅速成立由市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专班,协调推进学院转设初期规划建设发展工作。
2022年2月,学院揭牌后,市委、市政府又第一时间成立市服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领导小组,统筹对上沟通、定期调度,全面梳理学院建设发展的困难问题,逐项推进解决。
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完善省市合建办学体制、支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等十个方面25条支持措施,全方位助推了学院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
……
有个场景值得回味。
2022年5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调研西城城市更新工作,听完科教园片区规划汇报后,反复叮嘱相关负责人,要统筹校地需求,科学合理规划,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里,市委、市政府领导研究部署调度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相关工作的次数不下于30次。
涓滴小事,拳拳真情,密集部署调度的背后,是东营人滚烫的心、深沉的爱。
“支持学院就是支持自己、服务学院就是服务大局。”2022年6月,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市委书记杨国强向全市发出了“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支持举措,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扎根东营办高水平大学的信念与决心坚定不移!
揭牌以来,学院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力量布局,打造出一批与石油工程、化工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地方产业领域更加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步加强校企交流,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2023届毕业生中,留东营就业率达到了23.87%。
“学院将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办一所在东营本地茁壮成长的高质量、高水平大学。”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徐春明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语气坚定。
关键词二:克难攻坚
向上的道路,总是曲折而艰难。
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上,写满了地校同心的克难攻坚。
2021年,学院获批转设的第一年,招生问题就“摆上了桌面”——秋季开学即将来临,如此紧张时间下,能否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保障新生学习、就餐、住宿的基本需求?
答案是必须能!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周密调度,各施工单位昼夜鏖战、开足马力,按下了项目建设的“快进键”。部分学生公寓修缮、第三餐厅拆除重建、校园文化长廊管线改造及校园环境提升整治等建设改造工作按计划完成,学生住宿、餐饮等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进一步提升,学院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建得好也要用得好。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改造项目现场,督促相关工作人员逐项梳理、查缺补漏,一体抓好学院建设改造工作收尾、学校卫生清洁、校园食品安全等开学前准备工作,让获批转设后首次招生的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赢得了“满堂彩”。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一步,欲建高水平大学,还需有过硬的人才队伍。
这样的队伍,要稳。在我市的鼎力支持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向上沟通争取,组织公开招聘3批次,完成458名教职工的身份转隶,身稳了、心安了,教职工的干劲更足了。
这样的队伍,要强。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署援建协议,由山大精心选派优秀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发展规划制定、教师队伍水平提升、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支持;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签订《共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研究院协议》,依托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研究实验室,搭建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育平台,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借着省内外高校的战略合作与“共建援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生质的变化,科研教学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截至目前,石油化工学院已经有2个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增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项,全年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37项,合同金额3200余万元,同比增长476%。”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洪军介绍。
我市还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企业实力强的优势,支持引导齐润化工、海科集团等骨干企业与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吸纳社会资金1亿多元,设立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市财政拿出2亿元支持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畅通了学院与胜利油田及40余家企业沟通联系,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引导市内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学院新生报考增长率、录取分数线均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省属本科高校前列。
关键词三:再攀新峰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背靠东营的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有了更为宏大的规划。
——持续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健全校地联合引才机制,优化人才引育留用配套政策,通过院士效应、校企共引、“双聘教授”,全力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超前布局、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高水平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学校办学实力,力争到十五五末,在校生人数达到16000到18000人,进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列。
——规划建设“绿色低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布局双碳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碳交易中心,打造国家级“碳谷”,构建“一谷四心”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业中试和工业应用的有机衔接,助力东营市在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抢占先机。
……
“当前和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是学院改革攻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凝练发展特色,打造发展优势,为国家能源战略和东营市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山石智慧’和‘山石力量’!”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孟晓雷说。
政府有恒心,学院有信心。
站在新起点上,我市明确把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摆上突出位置,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千方百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排忧解难,助推学院创新发展、跨越突破。
——聚力地校融合高质量发展,深入地校合作,做强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促进学院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好地把学院特色优势转化为东营发展优势。
——聚力提升校园基础承载能力,积极推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学院安全管理,打造更加美好亮丽的校园环境。
——聚力建设区域人才高地,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畅通地校交流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助力学院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
“支持服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一家人’思想,抓好政策落实,深化项目合作,创造一流环境,努力推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2023年7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再次亮明东营态度。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有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有学院师生的同心拼搏,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必将乘势而上、跨越发展,成为东营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新支撑和新名片!
(记者 周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