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这十年,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财政民生支出比重保持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9%、93.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通过国家验收,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连续三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五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东营、法治东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扫黑除恶斗争成果不断巩固扩大,安全生产事故连年下降,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为解决黄河下游30公里窄河道防凌、防汛问题,原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兴建黄河南展区行洪分流工程。按照南展区工程要求,垦利区董集镇沿黄河居住的11个村5000余人均需迁至沿黄河大堤新建狭窄的房台上,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平方米。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开始对全市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杨庙社区自此开始建设。2016年11月底,11个村4790余名村民陆续搬进了新楼房,彻底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于中平/摄
这几年,坚持“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的思路,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快速推进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管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多式联运格局初步形成。优先打通内联外接铁路网,德大铁路东营段、黄大铁路东营段、东营港疏港铁路建成通车,津潍高铁项目今年11月份开工建设,东营人民的“高铁梦”即将变为现实。加快提升港口综合承载力,十年来,东营港新建5万吨级泊位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广利港区建成通航,东营港去年货物吞吐量突破6千万吨,是十年前的7倍多,正向着亿吨大港大步迈进。着力优化提升高速公路布局,济东高速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里程达到9360公里,人均公路密度位居全省首位。
府前大街与胶州路交叉路口。 周广学/摄
大力发展黄河口滩羊、大闸蟹、海参、对虾等富民产业,打造“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808元,列全省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03元,比全国高10680元。
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护佑农田丰收丰产,编织绿色生态乡村。市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按照“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目标,十年来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35个,改造棚户区5.6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及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着力提升黄河滩区基础配套条件,从2018年起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了19个滩区村的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黄河南展区,从2013年开始,投入资金30多亿元,启动实施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建成龙居、胜利、杨庙3个社区,建设安置楼房6822套,安置10228户、27240人,展区群众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楼房。
2022年6月,美丽宜居的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刘文忠/摄
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巨大跨越。围绕幼有所育,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70所(次),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77%、94%。围绕学有所教,全市累计投资57.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83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综合升学率均为100%,高中教育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养老等事业,加强与省立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2012年增长6.5%,成为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单位市县两级全覆盖。全市人均期望寿命由2012年的79.41岁上升至2021年的81.27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民参保精准行动,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待遇“十七连增”,工伤保险待遇“十六连增”,居民基础养老金平均标准全省第1,居民医保、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记者 强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