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实践逻辑和实践品格

  □ 张学强

  ●沂蒙精神的实践逻辑可以概括为:从“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到“人民永远跟党走”,再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沂蒙精神的实践品格可以概括为:忠诚、担当、奉献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更为我们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沂蒙精神的本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弘扬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沂蒙精神的实践逻辑和实践品格问题,对于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是实践逻辑的起点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人民军队“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在山东革命根据地,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党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推出举措不断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全面翻身。

  大革命时期,中共山东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工农群众利益英勇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山东纵队勇敢担当起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重任,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山东解放区政府以及华东野战军为建设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与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搏斗等等。

  “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是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路线、模范行动、优良作风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付诸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过程,是沂蒙精神创造历程中最初的实践逻辑起点,它使我们党赢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汇聚了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的强大力量,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一心为人民”的事例举不胜举,如厉家寨党支部带领村民战天斗地、整山治水、艰苦创业、向贫困宣战;九间棚九名党员“九柱擎天”,带领群众筑坝修路,发展金银花产业;王传喜敢啃硬骨头,一心为乡亲,带领代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走上致富路。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案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是加强党的建设最好、最生动的历史素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利用沂蒙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领导山东革命斗争经验的历史思考,是基于沂蒙精神形成的实践逻辑起点的深刻洞察,是对沂蒙精神现实价值的高度肯定。

  “人民永远跟党走”是必然回馈

  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亲眼看到了共产党一心为人民的奋斗和牺牲,亲身感受到了共产党一心为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优良作风,他们从心底里相信共产党,在感情上热爱共产党,把共产党、八路军当亲人,在行动上就是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人民永远跟党走”首先表现为山东人民真诚信任共产党,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共产党,把个人、家庭前途命运与党的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表现为在感情上热爱共产党、爱护八路军,将共产党、八路军当作亲人,愿意为党和八路军付出真情、鲜血乃至生命。比方说,山东革命根据地涌现的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精心哺育八路军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莒南姑娘梁怀玉,“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拥军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等等。最后表现为在行动上紧跟共产党,全力支持共产党,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援前线,为党的事业不惜奉献一切所有。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部队需要什么,老百姓就献出什么;部队打到哪里,沂蒙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正是沂蒙人民坚定不移永远跟党走的真实写照。

  “人民永远跟党走”是沂蒙精神的政治灵魂,体现了沂蒙人民的历史选择,展现了沂蒙人民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政治信仰。其实践价值在于: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作出的这个历史抉择,换来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彻底的翻身解放,证明的是跟着共产党走才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

  “人民永远跟党走”是教育广大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的最好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沂蒙地区涌现出无数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先进典型,如被评为“最美拥军人物”的于爱梅、被誉为“沂蒙新红嫂”的戚洪桂、被称为“最美兵妈妈”的朱呈镕、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等等。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就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革命战争年代爱党爱军的红嫂乳娘,学习踊跃参军参战的沂蒙男儿,学习破家支前的百万支前民工,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爱党拥军的新红嫂、默默奉献的时代先锋,归根到底就是要教育群众始终坚定不移地信党、爱党、跟党走。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传承好沂蒙精神就要坚定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顾全大局,埋头苦干,淡泊名利,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奉献一切。

  “忠诚、担当、奉献”的实践品格

  在沂蒙精神的实践逻辑中,山东党政军民展现出的共同实践品格就是沂蒙精神的实践品格,它突出表现为“忠诚、担当、奉献”。

  忠诚是沂蒙精神的底色,是沂蒙精神实践品格中最重要的特征。忠诚首先要忠于党,忠于党的领导,忠于党的宗旨和理念,忠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忠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忠于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担当是基于忠诚这一实践品格之上而表现出的重要行为特征,是为了实现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政治信仰,积极付诸行动,勇于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努力创造辉煌的业绩。奉献是沂蒙精神的又一重要实践品格,就是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求回报、不计名利、一心为公、克己奉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革命战争年代,在山东革命根据地上,不论党员干部战士还是普通群众,都坚持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铭刻于心,都坚持把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作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军爱民、民拥军,鱼水难分一家人,由此形成了党和人民心心相印、鱼水难分、血肉相连的紧密联系,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因此,忠诚、担当、奉献就是沂蒙精神创造过程中沂蒙军民的共性实践品格。

  在沂蒙精神诞生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沂蒙人民大力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的这种共性实践品格,涌现了无数“忠诚、担当、奉献”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楷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忠诚、担当、奉献”就是我们在实践中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着力点。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要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这样才能维护好、发展好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凝聚起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伟大力量。

  (作者系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