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县级政府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答题”

理论专栏·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4-11 17:39

“郡县治,天下安”这一治国箴言,在人工智能时代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县级政府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其效能高低直接决定着民生福祉的温度与治理能力的成色。当人工智能以指数级的速度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治理模式,县级政府数智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国家竞争力的“必答题”。

当前,县级政府仍然面临着数据孤岛、人少事多、决策滞后等治理困境,而人工智能的嵌入将重塑基层治理逻辑,推动从“人治经验”向“数据智能”的跃迁。人工智能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县域治理接入人工智能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快不快”“深不深”的能力较量。唯有以战略级眼光推动人工智能与县域治理深度融合,才能在智能时代筑牢“郡县安则天下安”的基石。

1.  县级政府接入人工智能,要干什么?

人工智能对县域治理的提升,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治理体系的范式变革。

核心任务一:提升效率,优化层级流程效能

政府工作效率的损耗,常常是因为层级之间配合不顺畅,纵向审批链条冗长,横向部门协同梗阻,人力配置刚性固化。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在于对组织流程的梳理与升级,比如,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替代程式化操作,让“人跑流程”变为“数据跑流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自动解析政策文件,消解执行层理解偏差;资源调度算法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力、资金、物资的弹性配置。这种重构的核心逻辑在于建立人机能力互补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政府组织形态从“传统科层制”向“敏捷生命体”进化。

核心任务二:辅助决策,打造数据治理核心

县级政府的决策常因部门间“数据割据”而陷入“有限理性”困境,传统经验决策在愈发复杂的数据变量面前常常失效,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全域感知——分析——响应”的决策闭环可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依托物联网、政务云整合多源数据,形成动态更新的县域数字孪生体;运用机器学习挖掘数据关联性,识别传统经验难以察觉的规律;借助知识图谱构建政策模拟沙盘,预判不同决策路径的社会影响。这种转变不仅补强了传统决策体系的短板,还可以借助可视化平台向公众展示决策依据,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

核心任务三:便民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传递

传统政务的标准化流程在差异化需求面前常常疲于应对,而被动响应模式则造成服务相对滞后。人工智能可以构建“需求——供给”的精准映射系统,比如,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构建需求预测模型,实现政策服务的超前配置;运用多模态交互技术消解服务获取障碍,使老人、残障群体获得平等接入;基于强化学习动态优化服务策略,形成“服务——反馈——迭代”的服务升级闭环。由此,真正实现从“事务办理”到“价值传递”的政务升维。

核心任务四:风险防控,筑牢社会安全防线

县域风险治理长期局限于“刺激——反应”模式,灾害预警依赖人工巡查,矛盾化解停留个案处置,风险认知存在时空局限。人工智能构建的防控体系,实质是建立社会系统的“数字免疫”机制,时空大数据融合可以推动实现风险要素的全息感知,复杂系统仿真能够推演危机演化轨迹,智能体模拟技术则可以预演处置方案。这种“预见性治理”将危机管理从善后艺术变为预防科学。

面对四个核心任务,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基层政务”的效能释放取决于三个维度的融合深度:数据流动与制度创新的耦合、技术赋能与组织变革的协同、工具理性与公共价值的平衡。

2.  县级政府接入人工智能,难在哪里?

人工智能在县级政府的落地,看似是技术升级,实则是人的升级,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的不是代码和算法,而是机制重构、能力重塑、思想转变。

难点一:数据管理

县级政府掌握着海量民生数据,但在数据开发利用中却陷入两难局面:过度保护导致“数据沉睡”,无序共享引发保密风险。同时,也要看到数据质量缺陷可能演变为社会治理风险,算法偏见也可能固化治理不公。在数据要素上升为战略资源的今天,基层政府尚未建立与之匹配的保护机制。

难点二:人才短板

相关人才不足是人工智能落地县级政府的显著制约。一方面,基层普遍缺乏既懂政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技术应用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政务应用多停留在表面,如智能客服和自动化审批,难以深入解决复杂治理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难点三:信任障碍

现实中,部门间数据共享面临诸多阻碍,一方面,数据共享涉及部门间的责任划分,各部门不愿轻易共享数据。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对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不信任感,既因为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难以被直观理解,也有对权力运行机制被重构的焦虑。

3.  县级政府接入人工智能,该怎么干?

人工智能赋能县域治理,绝非采购设备、上线平台那么简单,而是一次深刻的“治理大变局”,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干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真正融入县域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做法一:谋全局与接地气并重

县级政府接入人工智能,在顶层设计方面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问题导向。从群众、公务人员可感可及的“痒点”“痛点”切入,切忌盲目追求“高大上”项目。只有找准小切口、真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嵌入。二是守好底线。在部署技术前先立规矩,建立人工智能应用负面清单,明确规定涉及司法裁判、困难群体认定等敏感领域不得使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三是专班推进。成立“县级人工智能工作推进专班”,高点推动、全域布局,吸纳多部门骨干力量,统筹协调全县人工智能项目的规划、实施与监督,确保人工智能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盘棋”的格局,为县级政府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四是长效运营。建立“项目池+资金池+人才池”联动机制,确保每个智能项目都有持续迭代的保障,避免出现智能系统“建成即荒废”的问题。

做法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县域人工智能落地不能搞“大水漫灌”,要讲究战术打法。一是选准“试验田”。优先选择数据基础好、流程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比如税务发票代开、个体工商户注册等高频窗口事项,此类业务规则明确,可感度高,适合作为机器换人的第一步。二是打好组合拳。避免单个系统“孤军深入”。要同步升级相关设备、培训相关人员、修订相关方案,形成完整的治理链条。比如,在政务服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审批流程,实现智能审批,同时对相关审批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智能审批系统,并对审批流程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留好缓冲带。人机交接期最容易出现问题,需要设置过渡期,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监督人工智能训练,既防止AI幻觉,又促进经验的数字化传承。

做法三:人机协同,提升效能

为防止政府级人工智能项目产生“只见技术不见人”的问题,必须努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数据治理要扎深根。基层数据分散于多个部门,如同不同地区的“方言”,难以统一理解与应用。需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向技术团队讲解政策细节,将数据“方言”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规则。二是人机协同要精准平衡。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政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快速生成初步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同时由人工对复杂、模糊问题进行精准判断与干预,既减轻基层负担,又避免因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出现“一刀切”问题。三是能力培养要重实操。组织基层干部到政务中心等一线岗位担任“AI体验官”,亲手操作AI系统办理业务,感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挑战。同时,开展“数字练兵”活动,要求干部熟练掌握智能工具,将“AI能力”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以此倒逼干部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中真正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做法四:多方共建,协同创新

县级政府落地人工智能系统要从更高平台借势借力。一是借力高校智慧。要与高校共建“县域智能治理实验室”,把专家团队请到田间地头,针对具体需求开发专用模型,破解“通用系统水土不服”难题。二是激活社会力量。要充分开放非涉密数据资源,积极举办各类“算法挑战赛”等创新活动,以此有效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应用研发,不断丰富人工智能在基层治理中的解决方案。三是群众参与不可少。在建设相关人工智能系统的过程中,应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其中。一方面,通过群众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数据库,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人工智能对县域治理的改造,本质上是在传统行政体制的躯体中植入“数字神经”。这场改造成功的标志,不是看建了多少智慧中心,而是看群众办事是否少跑腿、干部决策是否更科学、应急响应是否更精准。只有当防汛AI能自动调度无人机巡查险情、惠农政策能精准推送到目标农户、企业开办能“秒批秒办”时,才算真正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提升。

(作者:郭小泉 作者单位:河口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景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