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招标投标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本应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舞台。然而,部分企业为了一己私利,在招投标过程中动起“歪脑筋”,加密锁号一致这一违规现象屡见不鲜。加密锁,本应是保障投标文件独立性与安全性的“护盾”,却成了串通投标的“帮凶”。本期案例普法聚焦这一典型问题,通过深入剖析相关案例,以案释法,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敲响警钟。
【案情简介】
根据群众举报,某省某区水务局接报,在该市某水务工程招标中,投标人某建设公司和某工程公司的造价软件加密锁号一致。经查,两家公司负责投标的主管人员,为了投标便利邀请第三方人员帮助编制此项目标书并用于投标,两家公司的投标文件由同一把造价软件加密锁编制。在评标过程中,评审委员会发现两家公司造价软件加密锁号一致问题后,对其作废标处理。
【调查处理】
调察过程中,执法人员对两家公司进行了约谈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认定两家公司串通投标,对两家公司分别作出罚款25万元的行政处罚,对两家公司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分别作出罚款1.15万元的行政处罚。目前,相关罚款已经缴纳到位,案件已办结。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山东省招标投标条例》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一)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编制;
(二)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投标事宜;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为同一人;
(四)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者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差异;
(五)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
(六)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单位或者个人的账户转出。
【典型意义】
招标投标作为基本建设程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宛如市场资源配置体系里精密运转的齿轮,其顺畅运行对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串通投标这一恶劣行为却如同隐藏在齿轮间的“毒瘤”,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招标投标市场的健康肌体,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与法治环境。
从法律层面审视,串通投标行为面临着极为严厉的法律制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一旦被认定为串通投标,将遭受一系列行政处罚,中标结果被判定无效,还需按照中标金额处以一定比例的罚款,违法所得将被没收;若情节严重,涉事企业将在一年至二年内被取消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这无疑是对违法企业经济利益和市场准入资格的双重沉重打击。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及其立案标准规定,若串通投标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投标人互相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其他投标人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法律的威严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警示着市场主体不得触碰法律红线。
串通投标行为带来的危害是多维度且深远的。首先,它严重违背了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基本准则。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本应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凭借自身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赢得项目。然而,串通投标这种不正当手段,让企业的竞争方式扭曲变形,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一旦被查处,企业不仅会面临法律制裁,还会在市场上失去信誉,如同失去了立足之本,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客户会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合作伙伴也会望而却步,企业可能陷入经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其次,串通投标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在串通投标的情况下,中标结果往往不是基于企业的实力和信誉,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这使得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无法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如同明珠蒙尘,无法在市场中展现自身的价值。这不仅降低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得优质资源无法流向最需要、最能发挥其价值的企业,还破坏了市场的诚信体系,让其他企业对招投标市场的公平性产生质疑。长此以往,市场的活力将被抑制,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受挫,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再者,串通投标行为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为了获取中标资格,企业可能会采取贿赂等非法手段,这不仅滋生了腐败现象,还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由于中标企业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和能力,可能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下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总之,串通投标案例的查办和普法具有多方面典型意义,对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合规经营、推动监管机制完善以及提升社会法治意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此类案例的深入宣传和教育,能够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深刻认识到串通投标的危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公平公正、诚信守法、竞争有序的招标投标市场环境,让招标投标这一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 李玲 徐垒垒)
第一百四十期供稿: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