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在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海上施工区域,一座浮式稳桩平台正进行沉桩作业,安装工程有序推进。
“第一个机位的4根钢管桩已全部沉桩到位,浮式平台顺利移出机位并与起重船重新固定!”中交三航局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总工程师倪森激动地拿起对讲机喊道。回想起浮式稳桩平台首次沉桩作业顺利完成时的场景,大家依然难掩欣慰和激动,如在眼前。
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是国内首个吉瓦级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位于垦利区以东海域。中交三航局承接范围内共有3756根钢管桩基础,18种结构型式,桩基施工为海上光伏的基础性工程。
在第一次项目施工策划会上,项目团队就沉桩装备进行了研究。“若采用传统的打桩船进行沉桩,每施打一根桩就需要移船。移船需要的水深起码达到2.5米以上,而部分关键施工区域1天内能达到这个水深程度的,只有6至7个小时。乘潮作业时间有限,将会降低作业效率。”倪森率先抛出了问题。
大家都意识到了水深条件给工程进度带来的限制,如何在浅海区域开展既高效又精准的沉桩作业呢?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建设团队广泛收集和分析施工海域的水文、地形、自然气象条件,最终分析判断在该海域采用起重船结合浮式稳桩平台的方式效果最好。
浮式稳桩平台本身具有自浮性,对水深要求低,可以通过绑靠起重船实现绞锚进出点,且能够在风浪等极端环境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此外,一次定位后可以施工4根桩,又最大限度提升了作业效率。
项目技术团队提出了“海上光伏浮式稳桩平台钢管桩沉桩施工技术”的课题研究方向,设计研发适用于浅海区的稳桩平台。
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研发与测试,浮式稳桩平台成功制造出来。该平台由钢桁架和抱桩器组成,作业时整体浮于水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灵活性。此外,平台内部还搭载了北斗定位系统,通过精准定位抱桩器位置,沉桩平面绝对误差可以控制在50毫米范围内。
然而,浮式平台的首次出战并不顺利。由于现场有5级北风,涌浪大,浮式平台上下晃动较明显。平台晃动过大可能导致钢管桩与抱桩器相互碰撞,不仅桩身防腐易损坏,垂直度也难保证。因此施工迟迟无法推进,最终经过近8小时的调试才完成沉桩作业。
“耗时太久了,作业方法必须改进。”倪森带领团队总结复盘,梳理每一步作业流程,找寻突破点。
项目团队持续开展模拟演示,发现在平台移位时,若保持振动锤与辅助桩不分离,利用吊机辅助移位,不仅能快速将浮式平台重新与起重船相连,还能减少振动锤的收放次数。
重新定位后,辅助桩可以直接施工,还能极大减少沉桩前的准备时间。现场实操时,先将平台与船体进行刚性连接,继而进行平台定位,打设辅助桩,“桀骜不驯”的浮式平台仿佛被罩上了笼头,晃动明显减小了。
倪森和团队前前后后进行了标高测量控制、吊机辅助移位、振动锤夹具专用工装等6项优化,将沉桩速度明显提升。如今,项目团队用5个小时就能完成一组沉桩作业,相比首次作业缩短3个小时。
宽阔的海面上,船只牵引着一座浮式稳桩平台缓缓从沉桩完毕的机位上撤离,驶向下一个施工点位。“有了浮式稳桩平台,我们的沉桩速度和精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追光向海的步伐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倪森兴奋地说,脸上露出了笑容。
(记者 周广学 通讯员 朱美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