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加大急难救助保障力度 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

爱东营讯 “真是太感谢咱们市里的救助政策了,让俺们这个家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在收到东营市县两级慈善总会20万元“救急难”专项救助金时,身患急性白血病的村民刘先生激动地说。

患病以来,100多万元的治疗费使刘家陷入了困境。当地民政部门不仅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对其进行了12倍城市低保标准的临时救助;通过“一事一议”程序发放1.3万元救助金,还给予了20万元“救急难”专项救助,有效解决了其基本生活困难问题。

“困难群众需求在哪里,救助服务就开展在哪里”。为织密兜底保障安全网,我市出台《东营市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暂行办法》,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以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为切入点,编织起“10+1+N”救助网络,由民政、公安、教育、财政、卫生健康等10个部门联合慈善总会,凝聚商业保险、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多方力量,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就学、医疗、就业等全方位帮助。目前,该基金规模已达1885万元。

为实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我市取消救助申请户籍地、居住地限制,在镇街设立不少于10万元的备用金,凡是急难事项发生在本市的,只需提交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申请急难救助。紧急型救助标准提高至2000元,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实行“一次审批、分批救助”。对于支出型救助,乡镇(街道)给予城市低保标准3至12倍的救助,保险公司最高给予1万元的赔偿,衔接“救急难”基金,给予最高1万元的救助。仍有困难的,县区启动“一事一议”程序,给予最高5万元的政府救助,推介到县级“救急难”专项基金,对个人剩余合理费用按90%的比例再进行救助,同一家庭年度内“救急难”基金最高可达20万元的救助。

“救助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为此,我市建立“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部门数据推送,实现低保、特困、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等信息共享,精准识别、动态监测特殊困难群众。在镇街建立“一口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实现急难救助“一口进、一口出”一站式办理。同时,开展“情暖夕阳”“护航未来”等关爱服务项目,建立“荧(营)光行”社会救助关爱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

“为快速高效反馈困难群众需求,急难救助综合兜底行动划分为紧急型、支出型两大类救助方式,分层分类提高救助标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以来,支出型困难群众救助人数同比增长52%,救助金额增长34%,相关经验获评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典型案例。

今年,为进一步筑牢基本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线”,我市全面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提档急难专项救助。修订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办法,增设慈善小额救助资金,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实施特困群众商业保险项目,实现急难救助“短平快”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实施急难救助836人次,发放资金128万元。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完善慈善资源供需对接机制,发展“指尖公益”“链上公益”,不断扩大“救急难”专项基金规模。利用“大数据+铁脚板”,畅通困难群众救助渠道,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讲好东营“救急难”故事,提升工作知晓度和认可度。

(记者 王苗苗)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