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E时评|“向海借水”的东营实践

  据《东营日报》报道,近日,作为“十四五”全国海水淡化领域中第一个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为化工园区内企业提供了增量水源,实现了从浩瀚无垠的“海洋水库”中要“淡水”的“夙愿”。该项目投产后,每天可生产5万吨除盐水。

  众所周知,我市虽然地处黄河尾闾,境内拥有小清河、广利河等河流,但是属于资源性缺水严重的城市,淡水资源匮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的1/6。化工企业是用水大户,由于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拥有众多重大项目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如今,随着该项目的投产有效缓解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为港区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空间。

  仔细梳理该项目的生产和运营过程,发现该项目存在二大优点。

  首先,变废为宝。据了解,海水淡化水装置最佳进水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如果直接用海水淡化,就需要先对海水加温,这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该项目通过“隔墙取水”的方式从大唐电厂的取排水渠中取水,大唐电厂的取排水渠中的水是经过粗处理的带有余热的海水,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发电厂的“废水”。 而夏季从电厂出来的热水一般为30摄氏度左右,这种对“废水”变废为宝的利用,为海水淡化生产节约了大量成本。

  其次,多方共赢。目前,港区内脱盐水基本为企业自产自用,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所以成本高,而具有先进技术的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相较于企业自产成本可降低20%左右,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海水淡化项目实施主体东营港港投公司为国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该项目投产后,将极大支持国有资本做好基础设施服务,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做大做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该项目的投产让企业除盐水平均用水成本也从15元/吨降至12元/吨,但是和青岛的海水淡化项目的用水成本相比,还有降低空间。据报道,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由于采用国产超滤膜,成本直接下降了40%,目前,董家口项目的海水淡化售水价格为4.25元。尽管成本差距还不小,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二期项目的投产,以及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再加上东营港光伏绿电的使用,海水淡化的成本必将进一步降低,那时将彻底解决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中水资源匮乏的制约。                 

(王敬伟)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