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E时评|焚烧桶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祭奠逝者、追思故人是清明节的传统。每当清明节前后,不少人在祭奠祖先缅怀逝者时,会在街道一些十字路口、花坛旁焚烧香蜡、纸钱、冥币等祭祀品。小则污染环境,大则引发火灾。

  一面是人们清明节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精神需求情感寄托,一面是消防环保的压力。如何平衡二者,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为此,一些地方也出台了鲜花换纸钱、禁止焚烧纸钱等措施。即便如此,传统的祭祀方式依然深入人心。

  为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清明,同时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东营市有关部门在东营城区各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放置文明祭祀焚烧桶供市民烧纸祭奠时使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纸灰入桶,减少环境污染。用更文明、清洁、环保、安全的方式来怀念先人,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焚烧桶,一个看似简单的铁桶,却能在细微之处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温度。它不仅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一个缩影,更是城市文明和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它的出现,也赢得市民的一致好评。

  首先,焚烧桶的设置是城市管理者对市民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关怀的体现。焚烧桶的设置,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方便、安全的焚烧、祭祀场所,也有效地减少了随意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其次,焚烧桶的存在也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市民生活习俗的尊重和引导。烧纸祭祀是许多地区的传统习俗,然而,这种方式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通过设置焚烧桶,城市管理者既尊重了市民的传统习俗,又引导市民以更加文明、安全的方式进行祭祀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此外,焚烧桶的设置也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城市管理不仅是对市容市貌的维护,更是对市民生活的关怀和服务,让市民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关怀。

  总之,焚烧桶虽小,却承载着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温度。它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者对市民生活的关心和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文明和人文关怀的力量。

(刘冉)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