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感谢检察官帮我避免了重复缴纳罚款,以后绝不再做危害环境的事了。”近日,借助刑事判决与行政处罚大数据碰撞发现的监督线索,垦利区人民检察院快查快办了一起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
数字检察带给检察工作的是一种深层次、全域性的时空之变、格局之变和动能之变。近年来,东营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检察大数据战略部署,坚持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探索推进数字检察建设,以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取得了积极成效。
搭建大数据监督平台
走进市人民检察院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实时共享的全市公检法协同办案数据。目前,该平台已对接全省政法协同平台,涵盖全市公、法、司16类75.2万项数据。案件信息一次录入,可多次重复利用。该平台还接入全市视频监控共享系统、社会治理网格等方面的数据,进一步扩大了数据共享和应用范围,为大数据全面支持法律监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会自动抓取数据,通过大数据碰撞分析,为我们推送有价值的线索,让工作从大海捞针变成有的放矢。目前,我们已根据大数据推送的线索成功办理各领域公益诉讼案件86件。”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巴光莲说。
检察监督工作中,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一直是困扰“四大检察”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为此,该院从拓展监督线索来源入手,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行政机关、政法机关执法司法数据汇集到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极大地扩充了平台数据资源。
为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市人民检察院将互联网上有价值的“开放数据”也接入到大数据平台中,同时创新工作模式,全面共享网格数据,发挥网格员在社会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延伸检察服务,推动检察工作更好融入市域社会治理。
“目前,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协调政法各部门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共享6类数据共1000余万份,采集互联网政务公开数据100余万条,推动实现了大数据与检察工作的深度融合。平台建设入选山东省大数据局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案例,以及山东省政法系统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创新实践案例。”市人民检察院检察业务保障部主任卞新平介绍。
以应用为导向确保实效
数字检察实践中,市人民检察院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促进检察业务与数字检察深度融合,确保各类数字模型在办案中发挥实效。
该院刑事检察部门深度分析易出现适用错误的法条,联合信息部门共同制定规则,以发现适用法律错误的判决线索为突破口,构建了附加刑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今年3月建成以来,已筛查出适用法律错误监督线索22件35人,经业务部门综合研判,10条线索经查实后进入审判监督程序。
在办理一起逃废银行债务虚假诉讼监督案中,该院通过数据碰撞发现系列虚假诉讼线索,遂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11起系列案件经法院再审全部改判,案件入选山东省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典型案例。
针对公益诉讼工作的特殊性,该院建立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子平台,围绕7个公益诉讼领域研发13个数据模型。其中,仅非法捕捞水产品监督模型就挖掘线索并推动成案7件。
提起大数据“红利”,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崔振亮也感触颇深:“利用暂予监外执行交付执行监督模型,我们能及时发现交付执行环节衔接脱节导致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漏管情况,通过‘线索推送——调查核实——监督纠正——结果反馈’的闭环办案模式,大大提升了监督质效,今年获评最高检大数据赋能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典型案例。”
此外,市人民检察院还依托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积极构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互涉案件线索协同办理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使检察官查找线索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三分之二,促进了“四大检察”融合协调发展。
该院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中发现嫌疑人涉嫌醉驾,通过大数据平台调取全市醉酒驾驶案件立案信息,发现民警张某滥用职权对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驾标准的案件降格处理、不予处理的多起犯罪事实。最终,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三个月。
截至目前,市人民检察院利用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共筛查发现监督线索10000余条,研发法律监督模型70余个,成案办理各类案件200余件,数字检察有力地推动了法律监督从个案办理走向类案监督和系统治理。
一系列数字检察工作的稳步开展,得益于数字检察思维的落地生根。近年来,市人民检察院探索确立了“一个平台、六类数据、八大领域、N个线索模型”的“168N”总体架构:“一个平台”即建设检察监督大数据平台,“六类数据”即公、检、法、司、政法委、政务六个来源的数据共享,“八大领域”即对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未成年人检察等业务进行大数据支撑,“N个线索模型”即立足业务需求研发的各类线索模型。工作思路的确立,为打好数字检察攻坚战绘制了详细的作战图。
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数字应用
大数据时代,“数化万物,万物皆数”,“数字革命”具备重新定义检察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今年4月初,河口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联系河口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岩,称办理业务时发现一人名下有两条不同的婚姻登记信息。李岩意识到,该线索可能反映了“冒名婚姻”的存在,便立即进行调查。因被冒名者现已不在户籍地生活,案件相关人员均不知其联系方式。后经公安机关协助调查,办案检察官才联系上当事人,第一次拨打电话被误以为是骗子。
第二次拨通电话,李岩说明了前因后果,向当事人核实了基本情况。后经公开听证、发出检察建议,检察机关督促婚姻登记机关撤销了错误的婚姻登记。
检察官办理相关案件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被冒名者对身份信息被冒用进行婚姻登记并不知情,等发现时早已超过起诉期限,难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问题。为此,河口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开发类案监督数字检察模型,对冒名婚姻登记线索进行排查,并推动民政部门对类似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发现线索及时通报。在数据共享基础上,该院与区法院、民政局不断完善协同配合机制,依法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借力类案监督模型,该院已办理冒名婚姻登记监督案件3件,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东营检察机关通过构建大数据智能算法模型,对相关案件数据进行自动筛查、比对、碰撞,排查出大量有价值的监督线索,有力促进了检察机关监督办案,确保东营数字检察工作科学、系统、快速发展。
(来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