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元宵丨立春过了是元宵,万物复苏春来到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2月4日和2月5日将分别迎来立春节气和元宵佳节,这两个节令紧相连,可谓喜上加喜。据统计,21世纪这100年中,立春和元宵节紧相连共有6次,分别为2004年、2023年、2042年、2061年、2080年和2099年。

/

  立春

  立春代表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四季新的轮回开启。

  立春跟农事密切相关,因而它的许多节俗活动都带有鲜明的农耕色彩。先民们通过这些活动庆祝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丰收。

  早在周代就有了立春这天迎春的风俗。立春这天,天子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仪式,到京城东郊迎接并祭祀青帝和勾芒这两位司春之神。

  明清以后,各地“迎春”之礼演变为“报春”之俗:立春这天,地方长官专门组织穿青衣的队伍游行于街,并设坛亲自主持报春仪式。

  在民间,更为普遍的迎春形式是戴春幡和贴宜春帖。春幡又叫“春胜”“幡胜”,是用绢、纸、布制成的青色小旗,立春日戴在头上,以示迎春。

  立春日的一项重要习俗是鞭春。所谓鞭春,就是将泥塑或纸糊的春牛以杖击碎,象征春耕开始,催牛耕地。

  立春日,全国各地还有食生萝卜或将多种生菜、果品、饼、糖等堆放在盘中食用的习俗,谓之“咬春”。放这些食品的盘叫“春盘”,盘中的薄饼叫“春饼”。吃过春盘、春饼,表示严冬已去,万紫千红的春天就要来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民间燃灯祈福古俗,汉魏之后渐成风气,至唐代确立为全国性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既是彻底告别过年的节点,也是隆重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走百病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和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象征了红红火火。不论吃汤圆还是吃元宵,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屈逸然 整理)

责任编辑:李红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