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办公场所是临时借用的一栋老楼,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如今放眼望去,昔日的“不毛地”正加快蝶变成为“新粮仓”,一栋栋建筑也拔地而起。这片蕴含着科技与力量的盐碱地现代化新城,正全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国家战略使命。
“我们依托农业农村部国家沿海地区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库)等种业创新平台,建成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圃),已选育苜蓿、燕麦、甜高粱、藜麦等一批新品种(系),示范推广6万余亩,亩增效益15%至20%。”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副组长、研究员刘志鑫说,从过去的改良盐碱地到改良种子来适应盐碱地,我市积极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盐碱地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黄三角农高区视察时,同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亲切交流。谆谆嘱托言犹在耳,不到一年的时间,这片土地接连传来技术突破、丰产丰收的好消息。
科创人员在试验田里辛勤劳作,在科研平台上思索与考量,使这片土地被寄予孵化变迁的希望。“我市全力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汇聚中科院、中国农大、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开展技术研发,建设盐地种业、益虫资源、生物技术、新一代智能农机、盐碱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等5个中试研发平台,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中科院STS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围绕耐盐碱植物精准高效育种、耕地质量和综合产能提升、智能农机装备、农田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等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开展攻关,着力打造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引擎’。”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说,“向盐碱地要粮食”,这个曾经看似天方夜谭之举,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如今,省黄三角农高区更加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努力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和职业人才配置合理、根深叶茂的“人才集团军”。“接下来,我们必须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旗,聚焦特色种业等主导产业,发挥产业联动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盐碱地特色产业集群,孕育更多科研成果。”罗守玉望向这片盐碱试验田,信心满满。
(记者 关晨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