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E时评丨让非遗成为城市新名片

  11月14日,“‘好品山东’里的‘非遗宝藏’”网络主题活动启动。活动将通过寻访“好品山东”里的非遗元素,以网络全媒体视角全面展现山东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推开富裕之门的重要动力源。数据显示,山东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县级名录12758项,居全国前列。其中,首批“好品山东”品牌以及其中的非遗好品,更是山东地大物博的生动诠释,既展现了山东的硬实力和创新力,也是山东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建设质量强省、品牌强省的“成果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要想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融合,就要主动借助诸如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科技力量和科技手段,增加非遗的产业价值,使非遗技艺立体化、数字化、多样化,从而获得更加充沛的发展能量,在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的同时,形成更富时代特色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激发非遗活力,让非遗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要树立投入产出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更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复制的经济资源。因此,应树立投入产出意识,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把发挥非遗的经济功能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千方百计提高非遗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要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导向。应加强对非遗开发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与整体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非遗产业化示范基地,遵循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双重规律,对适宜开发的部分进行产业化运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为例,老街长巷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按照“一街三区”规划思路,打造黄河水乡、花田露营等生态风光,开展老街集市、文艺演出、研学、休闲游等常态化活动,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文旅标杆,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如今,老街旧貌焕新颜,长巷笑迎八方客。

  要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增强非遗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逐步多元,那些既拥有民族文化特色或地域特色,同时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个性化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因此,我们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创新研发非遗产品,赋予其时代特色,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不仅要增加文化产品的技术元素和科技含量,同时也要注重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未来,非遗能否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新的“名片”,我们拭目以待!(赵鹏飞)

责任编辑:赵鹏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