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黄河,幸福流长

  10月19日下午,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集体采访。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代表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提问,作为黄河出海口的山东省,在探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创新发展?

  白玉刚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用通俗易懂的“五保”,精准概括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使命责任——

  一是保黄河安澜,

  二是保黄河水量,

  三是保黄河水干净,

  四是保沿黄人民群众日子好、地方发展好,

  五是保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好。

  01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安澜、海晏河清,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更是山东推进黄河保护的头等大事。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自古以来,黄河治理就是困扰中华民族的大难题。

/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黄河生态、牵挂沿岸发展。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近年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

  在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中,山东处于黄河下游。黄河从山东入海,哺育了齐鲁儿女,润泽了山东大地,却也因频繁改道、泛滥,使下游滩区群众饱受水患之苦。

/

  经历过,就会更懂得。保护黄河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勇立潮头。确保黄河安澜,勇于创新的山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以立法为黄河安澜加安全阀。

  东平湖是国务院确定的黄河流域唯一的蓄滞洪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也是全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防汛重点。《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于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以大投入为黄河安澜加固基础。

  白玉刚说,三年来山东全省投入1300多亿元进行堤坝建设、河道治理、防洪减灾,确保黄河的安全和安澜。

/

  媒体之前报道,山东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完成黄河下游及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建成黄河河道标准化堤防。

  黄河安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山东的投入不仅是值得的,也将为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2

  白玉刚答记者问时,将保黄河水量与保黄河水干净并列。其中,量应该是基础,是前提,质应该是重点,是关键。

  多年前,有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但是,在很多山东人的记忆中,黄河在山东曾经“有气无力”,时常断流。

  为了保黄河水量,避免河道干枯,山东人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山东切实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成效明显。

/

  三年来,山东把节水放在首位,大力实施节水工程,农用节水5亿多方,万元GDP用水量比2019年下降了22.8%。

  “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节水奖励制度的推行,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山东人民的自觉。

  管住了“水袋子”,让“贫血”的黄河得到了休养生息,今天的山东人站在黄河岸边,满眼都是大河滔滔的壮美。

  截至现在,黄河山东段已经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力保护黄河的山东人深知其中含义。

/

  有了水量,更重水质。提到黄河水质,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鲁豫两省“对赌”黄河水质的话题曾经引爆了朋友圈。

  根据协议,由于近两年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作为受益方,“一掷千金”向上游的河南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黄河流域首个省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成功实践,也为沿黄、沿江省份实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提供了清晰路径。

/

  湿地是大自然的水质“净化器”。为了提升黄河水质,山东大力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工程,湿地面积达到了1130平方公里,比过去增加了20%。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目前,黄河三角洲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1种,增加了184种,相当于增了1倍,这里也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正是有了黄河优良水质的滋养,才有了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

  03

  黄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为了让沿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山东为60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251.6万省标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沿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乡村“五大振兴”正在让每一个乡村变得更美更好。

  窗明几净的房屋、干净卫生的社区、鸟语花香的休闲广场……搬进社区的滩区群众笑言“离开水窝子,住进福窝子”。

  奔腾向前的黄河也为山东沿黄各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从东明县的黄河鲤鱼到黄河口的大闸蟹,黄河滋润了山东,也为山东人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特产。依托黄河的水产养殖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

  黄河哺育万物,也孕育灿烂文化。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与黄河这条“母亲河”有很大关系。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8条线路与山东相关。就此而言,山东堪称黄河文化的集大成者。

  山东沿黄地区拥有200多项非遗项目,其中鼓子秧歌、黑陶烧制技艺、黄河打夯号子等,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山东黄河文化特性,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包括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移民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更与齐文化、鲁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成为山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泰山、黄河、孔子,“一山一水一圣人”,黄河就是山东不可或缺的大IP。

/

  持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山东人民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大的精神力量。

  策划:朔方

  编辑:云韶

  校对:方相

  图片:齐鲁壹点、大众日报、海报新闻、网络

(齐心鲁力)

责任编辑:衣笠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