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了解黄河滩区和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走在乡村田野,成方连片的农田交错有致,房前屋后的树木郁郁葱葱,四通八达的道路干干净净,随处可见美丽的风景。
东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让优美风景成为乡村的美丽资源。充分发挥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和资源优势,让产业、生态、村庄、农民融合,聚力打造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户户通上天然气,家家用上新式厕所;温馨的庭院花香四溢,宽阔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向上向善的气氛浓郁热烈……这就是当下东营乡村的新面貌新景象:秀丽的村庄更多了,淳朴的乡风更浓了,多彩的生活更带劲了。
一个更加幸福、和谐、宜居的东营,正在悄然崛起,一大批村容优美、乡风淳美、社会和美的新农村,正成为黄河尾闾的响亮名片!
为解决黄河下游30公里窄河道防凌、防汛问题,原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兴建黄河南展区行洪分流工程。按照南展区工程要求,垦利区董集镇沿黄河居住的11个村5000余人均需迁至沿黄河大堤新建狭窄的房台上,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平方米。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开始对全市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杨庙社区自此开始建设。2016年11月底,11个村4790余名村民陆续搬进了新楼房,彻底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 于中平 摄
黄河两岸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随着沿黄生态长廊工程的推进,一幅优美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黄河两岸徐徐展开。 周广学 摄
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融合乡村振兴和农旅项目,经常举办采摘节活动,共享丰收喜悦。 田雨 摄
从坑塘水到自来水
从坑塘水到自来水再到直饮水,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东营农村饮用水的变化成为农村生活变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东营市打造从“水源头”一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水安全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
1989年10月,利津县罗镇乡后灶村一个不足20平方米、水不过膝的坑塘,因周围6个村人畜共用,用水十分紧张。 画连生 摄
2018年9月,河口区东六合村村民用上直饮水。 刘文忠 摄
从房台村到新社区
从拥挤杂乱的房台搬到新型社区,天然气、水、电入户,冬季集中供暖,村民住得更敞亮了,环境改善了,交通便利了,教育医疗条件更好了,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世纪80年代的垦利县董集乡杨庙村。 刘文忠 摄
2022年6月,美丽宜居的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 刘文忠 摄
从干打垒到小城镇
从“干打垒”到小城镇,见证了油田住房条件的变化。“干打垒”垒土并不牢固,加上赶工建设,很容易损毁。如今,随着“三供一业”的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石油人不仅圆了安居梦,而且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会战时期的干打垒房。(胜利日报供稿)
1953年7月,黄河由神仙沟独流入海,历时十年零五个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胜利油田在孤岛地区开发建设,之后在原河道基础上多次疏浚治理形成了神仙沟现状河道。如今,神仙沟畔崛起了孤岛、仙河两个小城镇。
策划:高汝民 刘西光 王俊杰 视觉:刘文忠 周广学
文字:李晓琳 张利波 李红佳 刘健阳 闫雯雯 庄洪鑫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