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河口特色” 做好新时代河口人才工作

坚持“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河口特色”

做好新时代河口人才工作

河口区委书记 赵书刚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了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和产业创新集群的“集结号”,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口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坚持“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河口特色”,以打造“绿色新材料特色人才集聚片区”为引领,持续推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树立“世界眼光”,放大区域人才发展战略格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杨国强提出“面向全球招引高素质人才团队和顶尖人才”“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等国际化引才思路,河口区将坚持“世界眼光”、解放思想,高点定位谋划人才工作。开阔发展视野,结合河口产业发展和区域资源特点,对标对表青岛国际院士港、潍柴动力产业园等国际化人才高地,不断寻求、发现适合河口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产业、新行业、新业态,以“行业视野的拓宽”带动“产业人才视野的拓宽”。注重超前谋划,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紧围绕河口区10大产业链条发展方向,找准当下与将来的发展差距、本地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科学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谋划人才工作。扩大引才路径,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牢牢把握引才“窗口期”,依托富海、富宇、安诺其等重点企业“人才飞地”,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探索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全球引才机制,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招揽天下英才。

  坚持“一流标准”,营造良好创业创新发展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要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必须在优化人才生态上下功夫,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发展环境。河口区将用一流的政策吸引人才,在全市“人才新政40条”基础上,全面优化提升“河口人才新政12条”,每年设立5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1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加大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奖励和补贴,不断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用一流的平台成就人才,实施“10条产业链高能级人才平台体系建设行动”,建设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承接原始创新的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平台在人才培养、要素集聚、产业创新等方面的虹吸效应,为人才创业创新、发挥作用搭建舞台;用一流的服务留住人才,持续提升“河口英才卡”服务品质,成立人才服务联盟,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配齐服务专员,建设一批基层“人才驿站”,探索打造青年人才社区,为各类人才提供配偶随调、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全方位服务。

  立足“河口特色”,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聚片区。河口区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人才集聚片区,形成全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打造绿色新材料人才集聚片区,加快推进富海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协同推进中海化工12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富宇化工高端新材料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加速推进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打造海上风电人才集聚片区,以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依托金风科技、中车风电等龙头企业,成立海上风电产业研究院(培训中心),持续引进培养海上风电产业人才。打造黄河以北油服高端人才集聚片区,成立河口区油服产业联盟,整合胜利万和、胜利通海、海胜实业、德仕能源科技等油服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依托高德利院士团队等雄厚的科研力量,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油服产业人才。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集聚片区,加快建设20亿株百合种质资源培育与创新基地,推进圣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大豆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培养集聚盐碱地特色种业、育种技术领域科技人才。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人才集聚片区,持续深化“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不断推动与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引育力度,构建“一带三区两中心”的海洋强区建设格局。

责任编辑:张馨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