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王格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对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化认识、贯彻落实,坚守人民情怀,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奥秘之所在,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奥秘之所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追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自己利益的过程。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也应当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评判者和共享者。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追求,致力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生连着民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实践中自觉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使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奥秘之所在,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奥秘之所在。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使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明确的战略安排,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实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并明确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新的征程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生福祉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发展经济才能够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来谈民生改善那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流于空谈;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投入,从一时来看是“花钱的事”,从长远来看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收入提高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福利水平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把民生保障的水平定得过高,却因不可持续而不得不降低水平,则必然会失信于民。改善民生应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是分层次的,党和政府要坚持把民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本民生上,注重加强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重点群体。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社会政策来托底,切实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共享”和“共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全民共享不是一部分人共享,不是少数人共享。全面共享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共建共享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渐进共享强调共享的过程是渐进的,不能奢望一口吃个胖子,更不能寅吃卯粮不可持续。共享也绝对不是要再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共享还只能是有差别的共享。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但也绝对不是不要效率,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如果失去了效率,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发展,就失去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个月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由此可见,我们要缩小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还任重道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绝不能头脑发热,急躁冒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步走”规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步,从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要把握“两步走”的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接一步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自2021年10月26日《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