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庄镇:以工业化理念助推现代农业新发展

  放眼广饶县稻庄镇淄水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矗立田间,在秋日里熠熠闪光。在这里承包了2个钢结构大棚的稻庄镇北塔村武国华,正忙着在棚里种植草莓苗,农技专家吴凤铎则正在对他进行技术指导。“草莓苗根系用生根粉、络铜药剂蘸根处理,种植后及时浇透水,有利于预防草莓苗根部病害,提高草莓苗成活率。”由于武国华刚接触草莓种植产业,他问得格外细,专家也教得格外认真。虽然接触这个产业不久,但他很有信心。他说:“政府投资建设了这么好的大棚,免费安装上滴灌设备,还提供技术指导、品牌打造、销售一条龙服务,每年只需要2万元的租金,成本低、回本快,还很省心,我相信种好这两个棚一定能致富。”

  而在另外一个棚里,本该忙得“不住脚”的国宝草莓果蔬农场负责人燕银奎却显得很轻松,他刚用5G智能水肥一体机对草莓进行了肥水浇灌,又用自动智能化温湿度调控系统对棚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调整。“5G智能水肥一体机给我帮了大忙,轻轻松松就能浇水施肥,省时、省力、还省钱,草莓需要啥元素系统就会补给啥元素。”燕银奎操作熟练,说说笑笑间就忙活完了整个大棚的活。

  这两幅画面,都是近年来稻庄镇大力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狠抓乡村振兴工作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稻庄镇采取“上级扶持资金捆绑使用、镇财政资金兜底保障”的方式,整合9个村的资金、资源,投入1300万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成立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集中流转土地5万亩打造淄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单体占地面积2.9亩的草莓大棚50个、高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10个,以每个每年2万元的租金租给农户。相比自建一个大棚动辄就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这样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联合社还带动周边19个村抱团发展草莓、食用菌、葡萄等产业,去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润8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10万元、每个承租农户年增收15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农户入驻之后,我们通过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打造、统一销售带动的模式,让农户在园区内放心大胆种植。”稻庄镇党委书记李光辉介绍。

  稻庄镇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工业园区模式全力打造淄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对淄水产业园区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水电路讯同步保障;投资1000万元建设园区综合服务楼,并新上5G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设备,打造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园区水肥一体、病虫害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等数字化控制,农业产业管理迈入信息化时代。“产业园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现在已经是一个集草莓、食用菌种植、观光采摘、加工冷藏、冷链物流、技术输出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稻庄镇科技副镇长项树标说。

  稻庄镇还积极引导企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重点实施了总投资8000万元的8000亩中低产田提升及新型高标准农田,发展生态无人农场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的东营鲁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日产5万瓶鹿茸菌工厂化生产项目等重点项目。发挥工业优势,坚持以工业化促农业现代化,稻庄镇正走出一条独具稻庄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郑代玉 通讯员 司婵玉)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