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路 百城访初心】开放营口勇立潮头再出发

  九月,初秋中的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愈发红火,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在村党支部书记万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里修建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一段段文字,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文物,将七一村的红色历史娓娓道来。

  解放战争时期,七一村属盖平县九区管辖,盘踞在盖平县境内的卢家匪帮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并向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政权发动了猖狂的反扑,大肆抓捕和杀害我党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员。丁隽一、吕庆余、王希珍三位革命烈士就在这块红色的乡村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最后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用党的生日命名这里为“七一村”。

  “一进吕王沟,步步踩石头。土地墙上挂,春种秋不收。”这是七一村昔日贫穷面貌的真实写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七一村人民继承烈士们的遗志,如火如荼加快发展。1961年,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的宋任穷同志先后两次来到七一村,并给七一村题写了经济发展的16字要求:“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养猪积肥、科学实验。”

  1969年至1974年,七一村学习大寨的经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七一村刘淑云、张永芹、勇术珍等著名的“八大嫂”,以钢铁般的意志参加了吕王公社举行的28次大会战。

  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七一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度滞后。2015年末,七一村被纳为省级贫困村。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鹏经过日夜走访,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村里的红色资源上。2018年,“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正式落成。通过一番推介,七一村成为大石桥市乃至营口地区的红色“打卡”地。

  红色小山村走上绿色致富路。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中,七一村大力发展菌棒寄养、黑猪养殖、民宿客栈等产业,助力农民脱贫增收。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香菇种植。这个曾经的空壳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24.2万元,全村产业分红15.99万元,贫困户平均分红1776.7元。

  修建4.8公里柏油路,新建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49盏……七一村正形成以“红”带“绿”良好发展态势。

  “七一村”是营口百年辉煌巨变的一个缩影。营口红色资源丰富,既是辽宁建立中共党组织较早的城市,又是英雄辈出的城市,有红色文化遗址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多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处。

  红色营口,坐落于渤海岸畔、辽河之滨,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镶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正中。营口地处沈阳和大连之间,总面积5427平方公里,总人口232.8万人,是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

  记者了解到,营口曾经是辽宁轻纺工业基地,纺织、印染能力居全省前列,烟、盐、纸等轻工产品行销全国,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汽车万能试验器,1990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胎动平衡仪。

  “奋进”“改革”是营口的发展姿态。“十三五”期间,营口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四位,成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25.5亿元,铝制品、钢铁、镁制品、石化、粮油食品五大产业产值突破1900亿元,民营经济总量占比突破81%。

  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营口,如今沐浴着改革开放再出发。

  ——鲅鱼圈区获批辽宁省唯一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营口自贸区挂牌运营以来,高标准完成国家改革试验任务,累计推出402项创新政策,33项全省推广,3项全国推广,注册企业突破7200户:

  ——东北唯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营口,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正扎实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发展的新荣光。

短评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红色营口的蝶变是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回眸这段历程,我们深受震撼、深受启迪。

  当前,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胸怀“两个大局”,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战略清醒和自觉。

  “中国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我们必须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坚定答好新时代答卷。

营口日报记者 曹巍 田华 朱琳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