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当国庆节遇见中秋节,眼科医生崔博一家也迎来了宝贵的团圆日子。只不过,他们庆祝团圆的方式有些特别——
上至71岁老人,下到14岁孩子,吃完团圆饭后,崔博和父母、妻子、儿子、叔叔、舅妈一家七口人郑重地在捐献角膜申请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一家七口同签角膜捐献书,这在我市乃至全省都属首次。崔博一家的故事被全国各地媒体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报道点击量均突破10万次,他们以大爱善举为祖国庆生的举动感动着全国。
眼科医生一家志愿捐献角膜
志愿捐献角膜的决定,源自崔博在饭桌上的随口一提,也跟他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有很大关系。
崔博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是东营市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他平均每年要做千余台白内障手术、百余台近视手术,深知失明的痛苦、角膜的珍贵。对很多病患来说,失明剥夺了他们活着的尊严,而一个人捐献的健康角膜,能让一名甚至两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
希望在身后捐献角膜,是崔博多年前就立下的一个心愿。受同样身为医生的姥爷影响,他学医时就立志当一名好医生,工作这么多年,仍不敢忘记初心。2020年“双节”之前,崔博又在饭桌上提起这个心愿:“现在角膜非常紧缺,要不我们最近就登记一下吧。”在场的家人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
就在签订申请书的两天前,崔博的父亲崔天良刚刚出院回家。老人患有尿毒症,因病情加重入院治疗,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后转危为安。得知儿子的提议,这位71岁退伍海军主动拿出身份证,表示自己也愿意加入。
2020年10月1日,趁着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东营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张惠上门为崔博一家办理登记。崔博父亲崔天良、母亲綦映红、妻子张海勤、儿子崔城恺、叔叔崔天顺、舅妈张荣逐一在申请书上签字。
整个过程安安静静,前后不过几分钟,却令张惠深受感动:“一个人有这么高的觉悟已经很不容易,能号召全家更不容易。这一家人步调一致、不谋而合,仿佛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终于了却了很大一桩心愿似的。”
善义一家人,热心助人是家风
崔博一家的邻居尚兴进、朋友李丽娟告诉记者,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崔博这一家人从祖辈起传承至今的家风。
崔博姥爷綦嘉勋在世时是一名牙医,在利津开着一间牙科诊所。家里每天前来问诊、喝水、吃饭者络绎不绝。老人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款待客人,临别时也要以礼相赠。逢邻里有困难,老人连自家的棉被、皮袄都捐出去。老人去世时,全县有一二百人前来送行。
崔博母亲綦映红是一名退休教师,一直热心公益。她用退休金在小区组建了乒乓球俱乐部,教了上百名热爱乒乓球的孩子,被称为“乒乓奶奶”。她最喜欢亲手制作水煎包、粽子、衣服分赠四邻,小区门卫、超市服务员都是她的馈赠对象。
綦映红是共和国同龄人,一直希望能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她认为,一个普通人,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可以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一滴水也能发出一滴水的亮光。身后捐献眼角膜能帮别人重见光明,何乐而不为?”
耳濡目染之下,一家人都喜欢随时随地多做好事。如今,已经有至少10位亲友受他们影响,愿意成为新的角膜捐献志愿者。
点滴德行义举,共筑文明之城
在东营,像崔博一家一样志愿在身后无偿捐献角膜甚至器官、遗体者不乏其人。我市红十字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我市角膜捐献报名登记者已有384人,成功捐献者49人;遗体捐献报名登记者298人,成功捐献者32人;器官捐献报名登记者238人,成功捐献者3人。
在成功完成角膜捐献的49位市民中,年龄最大的刘震泽老人85岁,年龄最小的郭颖(化名)仅有8岁。2018年1月22日,大雪夜,刘震泽老人去世后捐出遗体、角膜,成为东营区捐献遗体、角膜第一人。老人生前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去世后他一切从简,不给后人和他人添麻烦。而就在一年后,刘震泽妻子吴昊去世,也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每一次参与其中,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其中有敬畏,也有欣慰。”东营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张惠说,之所以欣慰,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市志愿者捐出的角膜已经为多位眼疾患者送去光明。
崔博一家的大爱善举被全国各地媒体报道后,网友们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网友何鑫说:“特别感谢,这种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我就是那个需要被人捐赠角膜的人,曾有段时间我被失明的恐惧笼罩着。”
一个家庭的善举,凝聚着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德行义举,共同托举起东营这座充满温度的文明之城。崔博说,这正是他们一家最希望看到的:“更多人了解捐献流程,能够一起加入到献爱心送光明的队伍中来,这比我们捐献本身更有意义。”
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里,崔博的儿子崔城恺曾写下自己成为一名角膜捐献志愿者的心情:“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来可以改变两个人的一生,我也觉得很荣幸。这个秋天,这件美好的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会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
(记者 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