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没啥秘诀,就是能吃亏”

  郭孝名(中)和合作社成员研究水稻秧苗长势。

  “村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才能把工作往前推。”这是垦利区黄河口镇于林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常说的一句话。从2011年走马上任至今,郭孝名带领父老乡亲成功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辟了“于林家”水稻规模化种植新路子,为原本一穷二白、靠天吃饭的于林村开启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希望之门。他辞去外地企业总经理职务回乡,带头自掏腰包为村民修路,自垫资金领办村集体合作社,郭孝名能吃亏、肯吃亏,带领无产业、无资源、无区位优势的“三无”省定贫困村逐步发展为支部过硬、产业突出、经济强劲的省级文明村。

  昔日的于林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棉花、玉米、小麦为主,由于交通不便、观念滞后,村里有近一半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渴望改变这种面貌,却没有门路。2011年,39岁的郭孝名毅然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企业,在父老乡亲的拥护下,当选于林村村委会主任。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要为村民干点实事。

  村里道路坑洼不平,村民出门基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任职之初,他决定先从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修一条出村路!有了想法,资金却成了问题,一核算修路需要500多万元,而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这时,郭孝名带头出资150余万元,拉来沙土、租来机械、雇来工人,先在主干道上开了工。受他影响,村民中在外经商的纷纷捐钱,在家务农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5500米的路、4200米下水道在短时间内全线完工,成为于林村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2014年,郭孝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更是马不停蹄,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建设文化大院,铺设健身场地,栽种绿化树木,安装路灯,完善垃圾清运,于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但是,贫困村的帽子如何摘,父老乡亲的脱贫路怎么走,仍然是摆在郭孝名面前的重要难题。经过反复商量,他决定做好“黄河水”文章,发展连片优质水稻产业。村党支部领办丰硕合作社,带着全体贫困户入股,合作社以每亩430元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1000亩。他又带领村民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修整了4200米沟渠和桥闸,使全村千亩土地实现了“成方连片”。2015年,合作社试种的1000亩水稻喜获丰收,总产量达120万斤。全村131户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于林村也有了建村以来第一笔集体收入。

  水稻种植成功后,经过郭孝名不断推广联系,村党支部与东营一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达成协议,打造了“于林家”水稻品牌,价格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小小水稻真正成了群众的致富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于林村“党支部+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于林村也从省定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成绩面前,郭孝名并没有止步,以于林村为中心的沿黄党建示范片区规划后,他瞅准抱团发展的优势,采取“扶贫+旅游+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体化经营,集中流转12000亩土地,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借助毗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位优势,他又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新路子,深度挖掘万亩稻田、黄河堤坝、藕池坑塘、乡村民宿等现有资源和配套餐饮、娱乐等设施设备,打造集农事劳动体验、田园风光游览、野外环境锻炼等活动于一体的青少年研学基地,农民的增收渠道更宽了。

(记者 李怀苹)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