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聚焦落实“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蹚出了一条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村务农人员数量减少、老龄化程度加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难以适应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发展面临资源资产闲置、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等问题,基本是土地分散不长钱,劳动力闲散不来钱,资金零星不生钱,房屋空置不值钱,自然风光不卖钱。
“在村种地的人少了,地荒着挺可惜,种着吧还不见多大收入,咱的地太零散租出去也没人要。”新户镇振兴新村村民高丽燕说。2020年,河口区农村“三变”改革启动以后,位于黄河故道片区的新户镇振兴新村,发挥土壤肥沃优势,瞄准设施农业,走起了“只出租不经营”的路子。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振兴新村成立土地、劳务、置业股份合作社,分类整合村内土地312.6亩、水面10亩、房屋15间、100余名村民、资金343.2万元。通过“建棚出租”,引进和润(东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事经营,建成现代自动化控制温室大棚24座,年加工能力2000吨净菜加工车间1处,开展以蔬菜种植、净菜加工、订单销售、观光采摘、民宿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重点生产釜山88小西红柿,年产量达1700吨,主要销往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区,产品供不应求。
“整合后的资源有规模优势,农业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企业愿意来、项目落地快。一亩地价格增长300块钱,老百姓在家门口打工,一天100多块钱,不参与经营销售,没有经营风险,获得‘入股分红+劳务工资+集体二次分红’三份收入,村集体一年收入33万元,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新户镇振兴新村党委书记王岩峰高兴地说。
改革试点开始以来,河口区坚持区委统筹,将“党建引领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突破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配套出台《关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若干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设立1500万元第一书记产业扶持资金,将农村“三变”改革情况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办法,激发村级党组织带动产业的能力,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通过拉网式清产核资,全面摸清“三资”存量,科学划分村集体可变可盘活资本,股份量化到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然后,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土地、劳务、置业、旅游等股份合作社,分类整合集体和村民的资源资产资金,折价量化为股权。根据村庄分类和区位优势,确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建棚出租、建房出租”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从事生产经营,村民和村集体不承担产业经营风险,获得“持续性”出租收入。
河口区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09元,同比增长5.1%。截至2021年5月底,全区共有36个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累计成立股份合作社79个,整合土地4万亩、资金1.8亿元、水面4962亩、房屋47栋、农业机械96台,出租给18家企业、16家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参与项目经营,实施产业项目34个,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文旅资源开发、城郊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引领等发展模式。
(记者 郑代玉 通讯员 张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