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 高标准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大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使黄河口国家公园成为全国正式启动创建的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陆海生态特色鲜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管理统一规范高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这一目标定位,与国家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等反复对接,将自然保护区及周边4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整合优化,制定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确定了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编制了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及本底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估报告“一方案三报告”,已经省级研究报国家林草局。国家林草局表示将积极推荐黄河口国家公园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公园审批名单。结合国家公园建设,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正在按程序推进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确保2023年申遗成功。

  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得益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持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不懈努力。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区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先后颁布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编制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水系连通规划。为强化科技支撑,保护区不断加深与中科院、北师大等大院大所的合作,联合开展了互花米草防治、盐地碱蓬、海草床恢复等科研攻关,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技术方案;实施智慧保护区建设,设立雷达监测站,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域自动化监测管理。保护区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在海域监管执法中,与多部门签订行政权力移交协议,落实了119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与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设立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通过依法惩处破坏生态行为,促进了保护区海洋生物繁衍生息。

  受黄河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护区坚持持续推进湿地修复,编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被整体纳入国家林草局正在编制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了总投资6.14亿元的10个项目,探索形成了以水系连通为主的河流沼泽湿地修复、以疏通潮沟营造植被生长条件为主的盐沼湿地修复、以阻断营养输送根除互花米草为主的潮间带湿地修复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今年保护区正在组织实施总投资10.8亿元的8个湿地修复项目,并与黄河河务部门协同配合科学实施保护区生态补水。在做好保护前提下,保护区科学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了一批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主战场”。2020年,保护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3.06万人次,同比恢复83.11%,在全省5A级景区中恢复率最高。

  保护区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实施湿地修复,促进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荣获“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2020年,保护区新发现鸟类2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幅增加,一级保护鸟类增加到24种,二级保护鸟类增加到64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繁殖的最南界。

(记者 郑代玉)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