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产业生态在变,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愈加有力。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动能转换出现关键节点,“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等方面。构建产业生态,正成为一个区域为企业营造持续良好发展、提供持续深耕土壤的重要因素。
图为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运营中心信息系统。
“以前都是人工巡井,抄很多参数回来,现在有了PCS(油气生产运行指挥系统),每个石油管理区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中控大屏等获得数据。这套系统也有自我诊断的能力,可调节抽油机运行数据等形成更为提质增效的工作制度。”2月25日,在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谷未来城的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总裁蔡晓蕾介绍,公司这套系统已经在中石化所有分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油部分公司获得广泛应用。
在服务油田生产中,该系统取得了显著的试点效果。如与“十一五”相比,在开发难度逐年加大的情况下,油田企业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下降10.2%,吨油操作成本下降34.1%,维护作业费下降24.55%,人均油气当量提高347吨油/(人·年),单井用工下降37.3%。受益于多年的技术沉淀,胜软科技积极整合资源,建设了“石油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作为国内首个成熟的石油行业大数据平台,该平台被工信部列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工业互联网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市工信局互联网和信息化推进科科长贾小龙分析道,通过调查摸底来看,全市共建设包括胜软科技“石油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在内的行业性平台7个,还涌现出万达集团多业态跨地域大型云应用平台、东营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大数据智能化共享数据平台”等一批企业级平台(重点企业),东营港“5G+智慧化工园区”、中国商飞5G试飞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5G场景应用项目落地实施,对推进企业与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去年,我市出台了针对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两个实施意见。
“说‘革命’还言之尚早,现在确切说还是起步阶段。虽然是起步阶段,但一旦开始了,我认为它会带来巨变,而且是更快更广泛的巨变。”当记者问及“我市主导产业是否到了依托工业互联网掀起产业革命的阶段”时,市工信局装备产业科科长刘星霞如此回答道。随着今年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的落地实施,“产”“网”深融所带来的“涟漪”将在我市企业中间荡漾开去。
“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不再是科技局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大科技’的概念,是科技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落实好创新驱动战略。”3月10日上午,在谈及我市科技创新生态变化这个话题时,市科技局周静说。
她解释道:“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单单是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而是要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产业、生态、民生等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市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就涉及发改、工信、人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
而与工作合力形成对照的,周静提到,我市科技资源集聚是个很大的变化。“在科技创新这件事情上,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搭平台、聚资源、激活力。有了高能级创新平台,才能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产学研结合才会更加便利和高效。”近年来,我市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在东营高新区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在安装调试直推式机械手设备。(王亮提供)
今年1月7日,记者在东营高新区的胜利油田利丰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门口看到,“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的门牌引人注目。在一栋新建的厂房里,穿着胜利油田工装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安装生产设备,而其他同样崭新的楼宇内,“测控技术研究院”、“数控精工产业化中心”、“智能装备产业化中心”等场所标志让人看到了其他企业内没有的风景。
“他们有人才、懂技术,加上我们企业的技术积累、市场积累和生产空间,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事儿就成了。”利丰公司总经理林涛介绍:“油田科研成果很多,现在油地双方突破了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限制,开始推行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互利共赢,2019年11月,东营高新区、利丰石油公司与胜利油田测控技术研究院、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四方签订协议,在利丰公司原来拍下的土地上建设厂房、地方提供优惠扶持政策、油田方面给予技术与人才支持,四方共建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引进科研人员270人以上,其中教授级高工50余人,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3个,各类实验、检测仪器设备220余台。
日前,东营光谷未来城被评为“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图由光谷未来城提供)
“政府做孵化器不如第三方专业机构,比如我们可以借力中电光谷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来招才引智,这也是对既往招引科创资源思路的转变。”周静透露,按照悦来湖科教园区工作重点,今年,我市将依托中电光谷全国产业园区资源共享体系,探索打造“孵化飞地”,谋划落地一批“四新”项目。日前,光谷未来城被评为“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这家如今已入驻160余家企业的“园中园”正着力打造的“两平台一中心”,即以稀土催化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级新材料研发平台、以石油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为代表的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展示与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一个充满活力的“四新”园区蓄势待发。
科创平台光彩夺目,企业创新百花盛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6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4%以上,科技创新对东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签约金额271亿元!
2月25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2021年政银企座谈会。(李永杰提供)
今年2月25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政银企座谈会成功举行。此次政银企座谈会,23家银行与开发区51家企业就6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271亿元,签约项目数量、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这次银企对接会,我行与工行、建行等组成银团共同支持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基础配套PPP项目。”3月8日下午,邮储银行东营市分行副行长倪亚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核销力度,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基本出清见底,东营地区金融动能转换出现关键拐点。目前东营金融形势呈现稳定向好的势头,步入金融生态修复的新阶段。”
邮储银行东营市分行深入养殖大户走访调研,让养殖户感受“家门口”的金融服务。(郎咸霞提供)
倪亚军介绍,“去年4月23日,市政府与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将为东营提供300亿元融资支持,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这也是全省邮储银行系统内首个与地级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支持我市“5+2+2”产业发展,邮储银行在我市石化产业方面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超100亿元;与市文化和旅游局签约“旅游富民”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为9家文旅企业授信2.31亿元;与市农业农村局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去年年增普惠涉农贷款3.09亿元,高于各类贷款增速22.75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东营分行工作人员考察我市石化产业项目。(图由工行提供)
“市里提出,‘金融动能转换出现关键节点’,我们观察到的有两个显见的表现。”3月8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分行公司金融业务部负责人表示:“一个是东营的金融风险基本见底,见底之后人的期望值就会增高、就会有增量。包括‘底子厚’的广饶县经济全面复苏。像去年,我行针对东营项目贷款投了29亿元,比前年增长了17亿元,重点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新基建领域发展,去年制造业贷款单边增长22.1亿元。二是去年东营招商引资的力度非常大,而且项目招引质量很高。有好项目进来,这也能折射出外界对东营投资、金融等营商环境的看好。”
该负责人指出,经历过金融风险后,东营从企业到政府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企业吸收了盲目上项目的教训,现在上项目都会经过非常审慎的考察,且经营理念也更加健康。一批优质企业越做越好,讲诚信的企业得到厚报,政府方面也加强了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对接。”
记者从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我市通过组织对银行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召开金融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政银企对接视频会、建立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和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等举措,激励银行机构信心,信贷投放实现正增长。通过创新金融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金融辅导工作、用好市县两级应急转贷资金等举措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优越的营商环境,若清风与朗月,给其间的服务主体以清新、舒心之感。
“当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项目方来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遇到一个特殊情况。”2月26日上午,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科,四级主任科员宋崇想起前一天晚上的事情仍然有些紧张。
2月25日晚,宋崇与浪潮运维人员加班加点解决工程建设审批系统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故障。
作为我市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学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今年秋季就要实现招生,校舍相关维修改造项目需快速推进。宋崇介绍:“审批环节提速是为项目开工多争取一分钟。按照审批事项‘三级十同’要求,我市的工程建设审批系统启用省统一开发的新事项库,但这个升级过程导致制证阶段出现技术故障。从昨天上午,浪潮集团长期驻服务局的系统运维人员与我们一起对故障进行排查清除,一直到晚上7点多总算顺利出证,也实现了重点项目相关手续当日申请当日办结的快速审批。”
“市县同权”改革全面完成,便民服务实现全覆盖,再造企业开办流程推动“全程网办”,全面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对接、事项上网更加充分,全面实行“一窗受理”,顺利推进“一链办理”……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放、简、通、优”为重点,全面推进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例如,去年我市重构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项目审批更加简化。其中,办理事项由63项精简到42项,压减1/3;申请材料由284项精简到142项,压减50%;全面启动 “六简审批”改革,取消了小型项目施工图审查,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间压减到20个工作日以内,在全省率先实现施工许可证自助打印、立项批复电子证明核发。
产业生态之变顺应时势机遇,诸如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融合等微观之变的“涟漪”未来将掀起工业经济竞合的“大浪”;
产业生态之变拉动城市发展引擎,作为黄河三角洲上的明珠,东营现在的每一步起步、每一个改变都是在与强劲发展的明天共同奔跑;
产业生态之变给人以无限信心——远眺海涛需再上层楼,百尺竿头但放步而行!
(东营日报记者 刘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