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一变天地阔——东营以系统观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经济是系统,经济工作是系统工程。

  随着发展步入新阶段,要求我们从总体与个体、要素与联系、定性与定量上研究发展规律、提出新对策,从而推进整个经济系统的优化升级。

  系统观念的“东营实践”,体现在一项项新突破、一个个好项目上:

  山东中车电机大功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总装产线建设项目在东营开工;山东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进入省级行列;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水下实验室提前开工建设……

  2018年—2021年。这几年,东营各方面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转折性变化,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升级,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系统观念的落地落实、创新创举。

  把工作放到历史的大坐标和大背景下去观照谋划,以“只争朝夕又不只看朝夕”的观念登高望远、爬坡上坎,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

/

  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多年来,大力发展石油接续产业,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集群。

  在新常态下,像许多城市一样,东营经历了发展阵痛。全球经济下行、国际油价下跌、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这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倒逼东营系统谋划、创新作为。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东营的变化,发轫于观念的变化。

  2018年9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

  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每年举行的重点项目观摩、务虚会、论证会,正不断筑牢城市的理念“底座”、标定城市的发展“航道”。

  在观念升级中,东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不断明确: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只要瞄准一个领域,做精一个产品,就能成长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

  瞄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这一目标定位,东营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

  亿维针状焦碳材料联合装置项目在石墨电池材料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泰特尔新材料特种环氧树脂项目达产后将有效减少进口依赖……

  此类项目还有许多。近年来,东营根据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高端高质项目,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例如,在石化产业发展上,把建设绿色循环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加快构建“一区、一片、多点”的发展格局,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全力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在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规划建设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5G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

  发展热潮下有“冷思考”。自2020年起,东营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改,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发展机遇前有“行动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赢得了工作主动。

  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布局发展,让传统动能迸发新活力、新动能破土萌芽厚积成势,实现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赛道上,东营已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下步发展。

  去年,东营威联化学公司实施的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顺利投产,不仅打破了国内企业对进口的依赖,也为我省地炼行业重整转型提供了良好示范。依托该项目,东营向上整合炼化产能,向下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实施新加坡首化集团PTA和中国化工等合作项目,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大而强的传统产业项目,已成为东营经济“压舱石”,让东营经济保持了足够韧性。

  集群发展。在高端石化产业发展上,东营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推动形成“一区、一片、多点”发展布局。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

  科技赋能。东营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2018年入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一批“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2020年入选“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

  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几年努力,全市炼油、轮胎等去产能重点行业结构明显优化,高端产能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

  既让“老树发新芽”,又让“新树深扎根”。“采油树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之一。”在2020年省重大建设项目——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现场,公司总经理隋中斐说,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国外垄断。

  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是东营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鲜明缩影。该产业园由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将带动形成500到1000亿元产值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依托首家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东营正加快实施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高性能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等项目,新材料产业逐步迈入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列。

  此外,东营生物医药业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也正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加速“突围”,带动东营产业结构化不断优化。

  长期以来,海底管道检测依靠潜水员水下探摸,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将金属磁记忆检测装置搭载到水下遥控机器人上,一举破解了该难题。作为中国石化首批批准设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油地融合,得益于东营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通过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产学研合作平台、东营科教园区等一批油地校融合项目稳步推进,促进油校科技成果进一步在地方落地转化。

  既学会“弹钢琴”又牵牢“牛鼻子”,一手抓项目、一手抓创新,“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闪闪发光”,“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助力产业跃升

  经济发展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整体推进,但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近年来,东营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始终把“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有效抓手,实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带来了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连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科学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压实任务责任,力促实现一季度项目建设“开门红”,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奠定良好基础。

  “现在订单供不应求!”近日,在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项目现场,公司总经理葛传金表示,项目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后产量正在稳步提升。第二条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成,正在进行调试。

  为把项目抓得紧而又紧,东营通过建立重大项目滚动督查、并联审批和“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实施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包靠和“3+N”决策会商,组织开展春秋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跟进实施两个“百日攻坚”,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

  既抓项目推进,更抓项目生成。东营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持续加强项目谋划和可行性研究,推动项目梯次推进、滚动接续。突出项目质量标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上,“三高一低”项目一律不上,持续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项目的支持力度。

  日前,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进入省级行列,标志着我市在省“1+30+N”创新创业体系中再添一席。据悉,该共同体由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联合多家院所共同建设,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破解制约生物技术与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瓶颈。

  近年来,东营提出聚焦优势领域,加快建立“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运行机制。去年以来,紧紧围绕“5+2+2”产业体系,坚持“培育大平台、赋能大产业”,率先在新材料、石化、农业等领域建设了高能级创新平台。

  其中,在新材料领域建设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由10名院士领衔,主攻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业废气治理、新能源催化“三个方向”,配套建设研发、性能测试、中试3个专业化平台,实现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在石化产业领域建设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省高端石化领域唯一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依托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中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知名院所42个科研团队,建成4个研发平台,落地8个重大科研项目。

  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意识优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上“做减法”优化服务上“做加法”,让服务力成为竞争力

  从越来越便捷的政务服务到越来越完善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体系,从更有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到更有温度的惠民政策,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成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实施。

  “从前要办理异地的营业执照只能去核发地办理。有了营业执照‘异地办理’这个政策,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前段时间,鑫远石油化工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先生在垦利区政务服务大厅领取了东营市首张“跨域通办”营业执照。

  这是我市优服务、落项目、促发展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东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加快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

  ——始终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入手,在全省较早谋划、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实现“瘦身强体”、回归本位。

  ——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积极搭建人才平台,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积极招引专家团队、高校学生、技能工人等东营所需要的人才。实施“优才专聘”行动,简化招聘程序,创新面试方式,为部分学校、医院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人民更安康,也是系统观念在东营落地落实的成果体现。

  徜徉在东营中心城区一个个湿地公园,“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美妙体会让人难忘:

  从金湖银河片区到东三路、东八路,再到北二路沿线,只见蓝天白云下,处处波光粼粼,白鹭翻飞,芦草萋萋,亲水平台和健身步道分布其中,成为市民晨练、出游、骑行、休闲的好地方。

  近年来,东营精明打造水环境、水生态。从高标准编制规划入手,我市坚持用生态的措施治理城市内涝,大力修复水生态,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和河道外生态补水,进一步改善了全市河道水系湖泊湿地生态。

  与此同时,东营扎实开展空气异味整治,深度整治工业企业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作为和务实行动,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高质量发展,最终是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红火、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东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需要的事情入手,用心用力解难题、纾民忧、惠民生,着力答好民生“答卷”。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深入贯彻落实系统观念,善谋善为、善作善成,是新阶段、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记者 王俊杰)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