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怎么看——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成绩篇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一年非同寻常、极不平凡,我们遇到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超出预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改革攻坚”,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率先恢复、稳步回升、逐月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创了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各方面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甚至转折性变化。

  观念理念在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由共识化为共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才能促进事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爬坡过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和艰巨繁重任务,我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确立并不断丰富完善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聚焦“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初步趟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十三五”期间,我市科学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致力于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急事难事,推进实施了一批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应对困难挑战中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入围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山东省工业百强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质量结构在变

  产业体系加速迈向中高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我市制造业规模大、产业基础良好,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年来特别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转型升级“两大任务”,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传统产业发生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石化产业“一区、一片、多点”布局更加明确,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全面起势,威联化学PX及上下游配套、利华益高性能ABS树脂一体化、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中国化工山东化工原料基地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全市炼化深加工占比三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端化工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山东国瓷、新发药业等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一批优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62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2家,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瞪羚企业、57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产业生态在变

  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愈加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山东大学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搭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正在实现质的提升。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二者共生共荣。近年来,我市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优化金融环境,加快金融动能转换,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动能转换出现关键拐点,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出清见底,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特别是通过引进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外企参与破产企业重整,盘活了企业优质资产,带动了产业提质升级,目前全市金融形势呈现稳定向好的势头,步入金融生态修复的新阶段。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全面提速提效,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我市高质量编制了全市综合交通网及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东营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凸显,将极大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新基建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快速起步,上云企业达到4500多家,建成5G基站 1790个,中心城区和应用试点先行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体制机制在变

  改革创新的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三五”期间,我市聚焦聚力关键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

  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理顺了市和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财政体制、“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国企国资管理运营体制、投融资及产业基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有效破除了制约发展、影响工作落实的体制机制障碍。

  着眼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较早谋划、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实现“瘦身强体”、回归本位,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双招双引”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

  着眼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探索出了逐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着眼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理顺教育、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教育“多头管理”局面,盘活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让群众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着眼油地校融合向深向实发展,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大学的合作实现实质性进展,胜利学院成功转设为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建设顺利推进,将逐步构建起我市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

  城市品质在变

  湿地生态特色优势更加彰显

  湿地是我市最大的特色。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一定位,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具有蓬勃生机活力、浓厚时代气息、独特城市风貌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坚持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深入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统筹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和新片区开发,实施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东三路生态湿地、天鹅湖湿地等重点湿地工程,“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加快塑成。

  坚定扛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责任,制定实施湿地保护条例,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进展顺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五年提高21.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保持稳定达标,东营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胜势。

  在推进湿地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还积极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挖掘用好“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策划实施了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成为国家 5A级景区,“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干部作风在变

  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人。

  近年来,我市聚焦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坚持“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树牢鲜明用人导向,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旗帜鲜明激励实干者、关爱实干者、保护实干者,营造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让实干精神在东营蔚然成风。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完善“四看一听”选人机制,注重在竞赛比武、比看活动、工作专班、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突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和符合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要求的干部,产生了强大的激励效应。

  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广大党员干部的境界标准、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勇于拼争、唯旗是夺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集体和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实干者,为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回顾“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发生的一系列深层次变化,充分证明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思路举措完全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符合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符合东营实际。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上下要切实用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宝贵经验,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奋力开创“十四五”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记者 张利波)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