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利津县汀罗镇金盆底村的一座普通小院里,见到了抗战老兵——武增祥。眼前的老人高大魁梧,军人风范十足,布满褶皱的脸上尽是岁月与沧桑。武增祥虽然年事已高,耳朵有点背,但讲起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仍神采奕奕,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75年前,在华北大地的抗日战场上,武增祥坚定地加入抗战队伍,开始了他长达11年的军旅生涯。“不打鬼子,不亡国吗?为了保卫国家,我一定要当兵!”老战士一番动情的话语,带我们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幼时的武增祥家庭贫困,自小便当了放牛娃。“那时候家里苦,我一天学也没上,家里弟兄五个,饭都吃不上。”1945年2月,15岁的武增祥由于做事机灵,被当时从事地下工作的陈和年同志选中,介绍他加入了利津县大队,随后编入正规军。
入伍后,武增祥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荣立国际三等功。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曾经的放牛娃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并担任驾驶班班长。“抗战胜利后,我又去了济南、徐州、上海、南京、朝鲜……”据其家人介绍,近几年,武增祥记忆力有所减退,很多经历都记不起来了,但说起打仗时走过的地方,却如数家珍。
武增祥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渡江战役。他所在的连队选择的是长江最狭窄的地段江阴,由于江面很窄,水浪高、水流急,再加上天上有敌人的飞机炸弹,对岸有敌人的机枪扫射,情况非常凶险。当时的船工是一位不到30岁的妇女,胆大心细,船技娴熟,“我们的身体有船体掩护,但女船工需要摇橹划桨,只能全身暴露在敌人的目标下”,女船工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他们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打得敌人节节后退。“这场战斗证明了一点,只要咱军民团结,革命一定能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武增祥报名成为了一名赴朝汽车驾驶兵,主要任务是开汽车,拉高炮,搞运输。作为一名驾驶兵,战火烧到哪里,汽车就要开到哪里,因为汽车目标大,经常成为敌军重点轰炸的目标。
当时,敌人为了破坏和切断志愿军的物资运输补给线,飞机24小时在空中盘旋。为了躲避敌机侵袭,汽车连只能在夜里关闭大灯摸黑前行。一次执行任务时,武增祥驾驶的汽车需要过桥,为了看清路况,他小心翼翼地开了一下灯,没想到敌军的照明弹立刻就抛了下来,造成了武增祥的眼睛短暂性失明。“眼睛一下子就看不见了,是战友领着我跑了出去,差点死在那。”武增祥说。
在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中,武增祥总结出了一套灵活躲避敌军轰炸的方法,多次躲过了敌人的袭击。战场上的他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勇敢机智,赢得了战友和部队的肯定。
多年征战,武增祥参加过的战斗数也数不清。每当看到《南征北战》《大决战》《战上海》《上甘岭》等红色电影时,他总是说“这场仗我打过。”“这场战役也有我。”“就是那时候,县长还亲自敲锣打鼓到我家送喜报呢!”
1956年3月,武增祥脱下了光荣的军装。退伍后,武增祥曾在威海参加建设,之后又到利津县农机系统工作,长期担任车长、车间班长等职务。这期间,武增祥始终扎根一线,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一身硬本领成为了行业标兵。武增祥没上过学,识字写字都是参加工作后自学的。记者在武增祥珍藏多年的工作笔记上看到,一行行整洁的字迹记录着农机业务知识,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一辈子没上过一天学的人写的。“我不怕苦、不怕累,汽车、拖拉机我摸着黑都能修!”武增祥自豪地说。
说起现在的生活,武增祥倍感欣慰:“想想过去和现在,真是太不一样了。那时候太艰苦了,窝窝头也吃不上。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光吃好饭还得挑着吃呢!党的领导好,人民也齐心劳动,日子从来没有这么好!”
“父亲曾经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我们做子女的对他都非常崇敬。他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辛勤劳动的习惯,现在我们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也都过上了好日子。”武增祥的儿子武守海说。
如今,武增祥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壮心不已,“再打仗,我还要上!我还能开汽车!”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但武增祥的话久久回荡在耳边,令人热血沸腾……
(记者 胡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