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未来。
今年以来,东营市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思路,以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治污染、建体系、调结构,狠抓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绘就出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的绿色画卷。
“今晚8点,我们会联合相关市直部门,对部分加油站的环保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突击检查。”2020年6月17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建民一边做着准备工作,一边介绍,“各部门齐抓共管,不定时、不定点、常态化检查,实现了企业从‘不敢污’、‘不能污’向‘不想污’的巨大转折。”
“优化生态环境,好似逆水行舟,须臾不可松懈。”丁建民说,今年以来,围绕水、气、土、废等生态环境问题,东营市态度鲜明、举措有力,不断“加码”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的“台账”上,记载了攻城拔寨的全过程:
——精准化治气,对301家问题企业进行排查整治,编制完成124家重点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一企一策”治理方案,安装部署PM2.5和PM10等扬尘数据自动监测仪、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各258台(套),遥感监测机动车尾气状况87.5万辆(次),全方位提升了空气质量。
——系统化治水,打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对生态环境部反馈的1202个入海排污口全部溯源整治;对721个中心城小区单位开展雨污分流改造、585个行政村进行生活污水治理,不断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95%,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向前,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效能化治土,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全面推进;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完善场地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瞄准化工企业聚集区,加强土壤风险源监管,坚决守住环境底线。
——规范化治废,深入排查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加快建设东营市博文、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等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完善河口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泥处置设施,固废管理水平获得综合提升。今年5月,东营市三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生活垃圾难以及时焚烧处理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
……
一桩桩、一件件,重拳治污的成效,百姓摸得着、看得见——蓝天白云、绿树红瓦,走在东营街头随手一拍,就是值得晒到微信朋友圈的“风景画”。
量化的数据,给出了进一步的印证:今年1至10月份,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8,位列全省第六,空气优良率68.9%,同比增加11.7%;国控和省控地表水断面的水质情况全部达到考核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去年大幅提升,5月份为74.80%、8月份为73.60%;率先在全省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成功进入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名单。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复杂性,东营市勇开“顶风船”,着眼长远、建章立制,在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向上乘风破浪。
早在前期,东营市就制定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在生态监管体制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进入今年,东营市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干劲不松,继续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系列地方法规与管理机制,生态监管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被进一步筑牢——正式实施《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表决通过《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草案)》,从法的层面明确了大气污染监督管理、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城市建设等的相关责任与措施;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市领导定期巡河成常态,让东营的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都有了明确的生态“管家”;出台《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集中治理工作方案》及《东营市入海排污口检测和初步溯源实施方案》,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法规机制的完善与落实,坚决守好我市‘绿水青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说。
同时,借助智能化监管力度的加强,东营的生态监管体制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整合了各类环境监管数据9300万条,围绕生态环境监管尤其是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打造起陆海统筹“一张图”、天地一体“一张网”、高效协同“一中心”、环保管理“一体系”;联合山东大学,在广饶县大王镇成立“环保管家”工作室,探索建立集园区企业运维、管理、治理于一体的“绿色园区”智能化监管平台;建立完善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全过程监管信息系统,强化机动车尾气检测监管能力的提升……“配合我市正在全面推行的‘一厂两员’制度,让我市生态监管体制更完善、更有力。”市生态环境局有关工作人员说。
环境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源头治理,调整“四个结构”,才能带来根本改善。
目前,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投资10亿元的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项目的前期工程正加速收尾,成片连方的“光伏林”在初冬晨光的照拂下,格外耀眼夺目。“该项目完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7亿千瓦时,直接节约煤炭消费指标10.8万吨,生态效能极为可观。”公司开发总监赵吟说。
通威集团的绿色产业布局,是“四减四增”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围绕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东营市在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四个方面的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强。
产业结构方面,加快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推动11家炼油企业产能退出,28家化工企业关停、转产;对全市轮胎、氯碱企业新上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制定斜交胎产能压减方案、氯碱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推动地炼、轮胎、氯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能源结构方面,继续实施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建立了重点企业消费台账,以规上企业直报数据和发电量为参数,逐月监测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情况,及时预警并督促整改;统筹推进电网项目建设,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接入电网创造有利条件,截至目前,电力装机495.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19.6万千瓦,占比44.3%,有力推动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建成。
运输结构方面,重点实施多式联运提速行动,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线工程(三期)项目完工,建成的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了1868公里;东营港25万吨级原油泊位及配套工程正式批复,疏港铁路建设已然完成,京沪高铁二线东营段项目也在完善前期手续,“海铁联运”快速成型。
农业投入结构方面,聚焦减量增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4214亩;在垦利区开展蝗虫防治工作,施用全生物农药苦参碱进行绿色防控,防控面积达到20万亩;全市1364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2.3%,构成了东营农业发展的绿色底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产业、能源等结构的优化调整,为东营的“绿色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未来,这座荣获“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将继续秉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步稳蹄急。
(记者 周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