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未冒“烟” 秸秆废变宝

  时下正是夏收夏播季节。近日,利津县盐窝镇刘官斗村千亩麦田里人头攒动,大型联合收割机、搂草机、秸秆打捆机来回穿梭。原来全镇小麦机收暨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在此召开,来自盐窝镇各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纷纷前来观看。

  机收现场,只见一台台机器在麦田里尽情展示自己的威力。“那台‘大风扇机’真厉害,还有那个‘会下蛋’的机器更是了不得。”西后村党支部书记黄荣皆看了后兴奋地说。这样的夏收场景他还是第一次见识到。

  其实,黄荣皆所说的“大风扇机”就是搂草机,而“会下蛋”的机器就是秸秆打捆机。只见收割机完成之后,搂草机大展神威,在机器的牵引下,只见它张开双翼,一来一去就把一大片麦地的秸秆搂成几溜,随后秸秆打捆收割机上阵,机器开过的地里,原来成溜小麦秸秆不见了,在秸秆打捆机的出包口,一个个形状规整的秸秆包滚落下来。这两台姊妹农机成为麦收的主角,唱出了今年麦收一台好戏。

  刘官斗村党支部书记宋志海说,今年村里1000多亩小麦收割与往年“高茬收割、粉碎还田”不同,今年全部采取了“低茬收割、打捆回收”的方式,进行小麦秸秆综合利用。

  “以前麦收期间,老百姓偷烧秸秆现象严重,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容易引起火灾。镇、村干部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到田间地头忙着禁烧,我认为只有从根源上解决老百姓焚烧秸秆的难题。”该镇农业部门负责人比义勇对记者说。

  为构建秸秆禁烧常态机制,盐窝镇早安排、早部署,在“疏”字上做活文章,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与一家电厂达成秸秆收购协议,用于加工生物煤,每吨秸秆能卖到260元,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在盐窝镇,小麦收割机曾是麦收战场上的主力军。今年,小麦收割机、搂草机、秸秆打捆机“三合一”作业正在替代原始的小麦收割机成了农民新宠。(记者 李怀苹)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