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土地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市国土资源局

  市国土资源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政府“全域规划、统一部署、综合整治、分步实施”的总体部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发挥土地资源潜力为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沟、渠、桥、涵、闸全面配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高点定位

  大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2017年2月,市政府与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签订《联合开发未利用地战略合作开发协议》,省政府投资8亿元联合开发未利用地,增加耕地2万亩,省统筹1.4万亩占补平衡指标,用于省级交通等重点项目占补平衡。工作中,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筛选土地综合整治地块3片,共涉及土地13.9万亩,估算总投资10.2亿元,估计新增耕地3.3万亩,计划到2018年底完成。目前,3个综合整治地块已经开展前期测量和可行性研究工作。

  ——根据《东营市“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对3个项目区域内73个村庄及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统筹规划。

  ——基于不同村庄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培育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主导产业。

  ——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在土地整理、旧房改造、新居建设等全程吸收群众代表参与,广泛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建设生态小镇。

  积极探索

  创新土地整治新模式

  在项目的运作模式上,市国土资源局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做好前期科研、设计、立项,以及项目验收、入库工作;项目所在县(区)政府负责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实施,项目款项由市级财政直接拨付县(区)财政专户,专款专用。

  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编制《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对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挂钩指标交易模式、土地综合整治资金使用模式进行探索创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为原则,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为载体,以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全方位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助推美丽幸福新东营建设。下一步,将结合土地整治,定位于“传承农耕文明,展现特色民俗”,以垦利区项目中心区为载体,以政府实施为主体,统一规划,高标准设计,大力推动占地面积约2万亩的国家级农业公园建设。

   多措并举

   拓展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模式

  东营市自2006年成为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来,共批复实施增减挂钩项目53个,验收40个,总拆旧规模2万亩,产生挂钩节余指标1.18万亩,建设安置区近3400亩,安置村民2万余人,优化了全市土地资源配置,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同时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用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迁村并点型。主要应用到东营区牛庄镇、垦利区永安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8个项目区,总计拆旧规模9325亩,产生节余指标6707亩,新建住宅285栋,安置约4000户,总投资达9亿元。如垦利区永安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惠丰、惠鲁社区,建设总投资7亿元,配套公共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小区配套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大院以及雨污管线、供暖管线等。通过建设集中居住区,改变了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和脏、乱、差等问题。复垦后的土地沟、渠、路等生产设施完善,基本上达到了“田块平整、沟渠配套、林网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

  小城镇聚集型。采取该种模式的河口区义和镇颐祥社区、颐和社区等6个项目区,总规模1877亩,产生挂钩节余指标1800亩,新建住宅16万平方米,安置人口近1500户,群众可更多享有城镇驻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和交通便利的优势,逐渐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人口、资源的相互融合。

  地灾避让型。采取该方式的主要是利津县的4个黄河大坝外滩区村。搬迁后的村庄实行统一规划,通过修建道路,配套建设文化大院等公共设施,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就地改造型。采取该方式的主要有东营区六户镇——胜园街道等19个项目,总规模5126亩,产生挂钩节余指标4100亩,安置近2100户。通过采用就地改造型,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垦利区黄河口镇一村项目,人均耕地面积提升0.4亩,年新增产值21.17万元。

  其他类型。主要涉及东营区六户镇钻井一分厂等6个项目区和利津县废弃油井项目区等8个项目区,总规模1829亩,产生挂钩节余指标1716亩,货币安置61户。通过对工矿废弃地实施增减挂钩,有效地盘活了低效、闲置用地,解决了用地难题,同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了项目区当地的经济发展。 (宋福贵 陈静)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