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货折射“大”发展
俗话说,正月里都是年。对于很多外出打工者来说,到了年底,终于能够放慢脚步,踏上长途车,回家过个团圆年了;春节过后,这些打工者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梦想的追逐,又重新踏上返程的列车,到异地打拼。一年又一年,在打工者不变的“往返行程”中,带回家的“年货”却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大包小包、锅碗瓢盆、面米油肉……相比以前在东营长途汽车站看到的“春运”场面,记者发现,今年东营的民工兄弟带回家的“年货”似乎“少”了很多。腊月二十八,记者在长途站采访了几位老家在外地的打工者。老家在宁阳的孙师傅来东营一化工厂打工已经有3年了,只见他一身轻松,拎着个旅行包就准备上车。“回老家过年没带点年货吗?怎么只带了点行李?”记者问。“怎么没带啊,俺带着刚发的工资呢,现在买东西也方便了,带着钱回家就行了。”而另一位在东营制药厂干销售工作的张师傅也是“轻装上阵”回老家,“今年过年不给老爷子买烟、酒了,给老人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以后和老人联系起来就方便了。”“柴米油盐之类的老家都有,今年用打工挣的钱给儿子买了台电脑,这不,回家给他带回去呢。”
年货的结构变化了,年货的档次提高了。记者发现,从没钱回家到拿着工资和银行卡回家,从背着大包小包的柴米油盐到拿着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回家……年货的变迁,无不折射出东营打工者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质升级,这些来东营打拼的民工兄弟不仅收入是“水涨船高”,而且带回去的年货也是逐年“提档升级”,加之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由此引起年货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货“少”了,现代意义上的年货反而“多”了。
小小年货折射经济大发展。年货的变迁可以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缩影。在外省打工的河口街道三合村村民刘新民今年回老家过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的车多了,人也洋气了,连电商都进村了。“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了,家里啥也不缺,俺就只带着钱回去给老人、孩子们发红包就行了。”
如今,东营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就业环境越来越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也正是美丽幸福新东营建设的重要部分。 (记者 赵金子)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